奥运一代离别清华园
三千多名08级清华学子今毕业 校长用杨振宁的故事谈理想 明星学生蒋方舟“落户”周刊当副主编
本报讯 (记者 徐天) “西山苍苍,东海茫茫,吾校庄严,巍然中央”,最后一次高声唱响这首已流传近百年的校歌,2008年北京奥运年入学的清华大学2012届本科生,今天正式毕业。 今天上午9时,在清华大学综合体育馆,3322名本科毕业生领到了他们的学位证书,并接受了校长的拨穗。
“青春永驻,霸气外露!”当最后一个学院软件学院的学生挥舞着院旗,大声喊出学院口号时,全场响起了持久不息的掌声,校长陈吉宁端坐在主席台上,面带微笑,为这拨90后学生鼓劲。
学生的家长从全国各地赶来,参加孩子的毕业典礼。整个体育馆座无虚席,大礼堂也特意开放,为无法进场的家长做现场直播。
清华2012届本科生毕业情况
毕业人数:3323名(注:1人未拿学位证书)
学位人数最多:工学,2035人
优秀毕业生:66名
毕业班先进集体:6个
校长发言
提及“舌尖上的清华” 学生叫好
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今年3月上任,这是他作为校长送走的第一届毕业生。当他在开场语中这样介绍自己时,毕业生们的掌声立刻响起。
“几年来,我和老师们看着你们跟随奥运的脚步来到清华,看着最近传到网上的各种卖萌照。我听过你们百年清华志愿者热情的讲解、马约翰杯赛场上卖力的呐喊。我记得你们赶去听人文讲座。你们在这里洒下了汗水和泪水,留下了友情和爱情。”
他甚至说起最近学校周围正在拆迁的餐馆,“记得北门翅香园拆迁时你们的留恋,其实这也是我最喜欢的地方。”学生们的叫好声瞬间响彻体育馆。
最后,他还说起最近被清华学生热炒的“舌尖上的清华”,希望他们多年后想起的,不仅仅是这个,因为“清华憧憬着你的憧憬”。
谈理想 举“90后”杨振宁求学经历
同样是“八字班”毕业生的杨振宁,毕业于1938年,今年恰好90华诞,用陈吉宁的话说,“他也是90后”。于是他的故事成为了陈吉宁引用的例子。
陈吉宁说,1946年,杨振宁在芝加哥大学读研,为了参加字谜比赛,通宵达旦查单词。出门看见了地上的《纽约时报》,上头正写着那一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的专访。“于是他自责,杨振宁,你在做什么?”
而另一个美国人皮特泰尔,则因为没能靠竞争成为最高法院的书记员,而转身投资一家社交网站。
陈吉宁问,理想是在别人已经做得很好的路上,继续做得比别人更好,还是在无人走过的路上独自冒险?
他自己给出了答案:你们需要的是,不唯众,不唯上,不在意在普通的道路上是否比别人走得更快,而是有在无人行走的荒野上行走的勇气,这样才能看到别人无法看到的情境。
校长语录:
到底如何认识理想?坚持人生理想,不是学会如何放弃眼前利益,不是可倾其描述的宏大目标,而是一种有真正意义的高尚追求。
希望你们回味的不仅是舌尖上的清华,不仅是安静宽阔的教室,不仅是幽美的荷塘和白发的先生。当太阳初出时,首先照亮的是你们……清华憧憬着你的憧憬,愿你们在理想的追求中收获一生的快乐和幸福。
蒋方舟毕业 上任周刊副主编
四年前参加自主招生,被清华大学降60分录取的“美女作家”蒋方舟,今天上午获学士学位毕业。
蒋方舟9岁写成散文集《打开天窗》,此书被湖南省教委定为素质教育推荐读本,现已出版作品9部。
而即将就任《新周刊》副主编的消息,让她在毕业之际再次引起热议。
昨天,记者就毕业等一系列问专访了蒋方舟。
关于毕业 去年的争议文章 是对清华印象的转折点
法制晚报(以下简称FW):毕业了,清华四年,有什么收获?
蒋方舟(以下简称蒋):有一些课程、知识自己原本并不会学,但是校方有要求,必须花工夫和精力在这个上面,这种强制性的读书给我带来了不少学业上的收获。更多的时候,收获来源于对周围人的观察,如对老师同学,包括老师的人格魅力对自己的一些影响,这些是我一开始没有想到的。
FW:你的毕业论文是关于什么的?
蒋:关于网络传播,很大众化,我对自己学业的要求没有那么高。
FW:去年百年校庆的时候,你写文批判清华,说学校表现出来的是高屋建瓴、虚头巴脑的干部模样,曾引起很大争议。快毕业了,你仍这么觉得吗?
蒋:那篇文章算是一个转折点。母校在我心中,之前就是我文中所写的那样。文章发表后,在校内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和讨论,清华的形象反而更丰富立体,我发现它的更多面,包括看到很多不与虎谋皮的同学。
FW:这一拨毕业生最大的特点就是,首批90后入社会,你怎么看?
蒋:我是89年年末生的,我不觉得自己是90后,始终拿80后的标准要求自己。另外,我在学生和社会人身份之间的游走已有多年,所以和别的学生不一样。
关于工作 改初衷接任副主编 不担心“泯然众人”
FW:你曾说毕业后想四处游历,不要立刻工作。现在为什么又接受了《新周刊》副主编一职的邀约?
蒋:我大一在这边做主笔,比较熟悉这方面的工作。而且,我也希望在工作之外,能够做自己想做的事,写自己想写的书。杂志社有这个空间。我可以在工作和梦想之间找平衡。
FW:为什么《新周刊》在你毕业的时候宣布你签约一事,网友怀疑是否有炒作之嫌?
蒋:我之前并没有找过别的工作,和《新周刊》有过几次洽谈,他们就说在我毕业时再对外公布。
FW:薪酬是多少,方便透露吗?
蒋:和业内平均水平一样,一万元左右。
FW:刚毕业就当副主编,网上有质疑之声,你怎么看?
蒋:我自己也有很大的自我怀疑,甚至不知道哪里来的信心。可能因为杂志社看到了我身上的一些我自己都没看到的潜力和能力吧。
FW:将来在杂志方面有什么职业发展规划吗?
蒋:暂时没有。我性格比较随遇而安,只想投入精力,做好本职工作。
FW:你曾和韩寒、郭敬明等放在一起被提及,但显然你们走的是不一样的路。你在清华大学读书,现在去《新周刊》做副主编,可以说始终在“体制内“,你会觉得自己将来渐渐泯然众人吗?
蒋:大概四五年前担心过这个问题,但是现在最不担心的就是这个。我觉得关键不是做什么工作,只要作品不断出,就不会泯然众人。
关于梦想 30岁后定下来 写作是最后退守
FW:读大学前,你说选择新闻学院是为了将来做记者,现在直接出任副主编,记者梦还有吗?
蒋:有。这四年我做了很多采访性的工作,对人也特别有好奇心。但是既然毕业有这个起点,可能做流水线上的小编、记者都会比较难。我大概会找到类似《寻路中国》这样纪实作品的平衡点吧。
FW:关于你始终在坚持的写作呢,有什么打算?
蒋:我现在在写小说,希望能够年底写完,关于我对大学生活的总结,无关清华,只是理论性的认知,用小说来表达;自己也在做编剧,该剧8月份开拍;下半年还会写一个话剧,内容还没定下来。
FW:你的梦想很多,想做的事情也很多?
蒋:是的,人生不仅仅是写好小说。机会、诱惑都很多,我会在30岁之前不断尝试各种东西,30岁之后定下来。我希望有这种人生经历,写作则是我最后的退守。
本版文并摄/记者 徐天
实习生 张荔雯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