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综合
国内 | 国际 | 社会 | 军事 | 评论

内地招生十年 香港高校理性回归

2012年07月08日10:12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03年,Jojo升入杭州学军中学毕业班。那一年的初夏,她参加了一个很特别的招生说明会,这是关于几所香港高校的说明会。“那是我第一次接触港校,当时就觉得港校的国际交流好强大啊!”

  这一年,国家教育部允许香港高校在内地自主招生,招生范围限于全国6个省市,浙江省是其中之一。至今,正好10年。

  如果追溯香港高校在内地招生的历史,其实应该从1998年算起。回归后的第二年,香港高校可以通过委托内地高校招生的形式,选拔进入内地合作学校的学生,到港校就读。每所港校的招生名额限制在20名左右。

  但真正打开港校大门的,却是2003年港校自主招生“元年”。虽然当时,内地考生和家长,对港校并未流露出太大热情,多数选择了远观。

  这种观望的态度,一度持续到2005年。那一年,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首次参与到内地的高考录取体系中。宁波考生Lisa,在高考第一批录取落榜后,竟然在补报志愿里,发现了香港学校的踪影。

  2006年,内地参加香港大学招生说明会的人数,从之前的5000人左右,激增到万人以上。内地开始出现高考高分生,甚至各省状元,纷纷投奔港校的情况。

  在浙江某高校继续教育学院工作的缪老师,那段时间正好在做港校招生培训工作。他记得,像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当时虽然没有纳入高考体系招生,但门槛也相当高,基本都是超过国内高考一本线100分左右。2006年,浙江至少有3000多名学生报考香港大学,最后港大录取了十几名学生。

  “黄金跳板”这个称呼,也是那段时间出现的。2008年前后,内地一些名校的招办老师都有一个感觉:“哇,狼来了。”

  对内地学校的反应,港校的招办老师也很幽默。香港城市大学朱国斌教授说:“狼来了,进入羊群里,创造竞争的环境。其实香港的学校"吃"不了内地的高校,香港学校来内地招生,开拓出竞争的环境,这是好事。”

  确实,这种竞争,也促使了内地高校自主招生、培养计划的不断变革。

  这是让人欣喜的。学生对于港校也好,对内地名校也好,都逐渐开始回归更清晰理性的选择。比如今年浙江高考文科状元姜动,在获得了港大自主招生20分的加分后,经过一番细密分析,最终选择了北大。

  这样的理性,是双赢的。就像朱国斌所说:“我们希望招到的学生,是品学兼优,英语成绩好,学业基础好的孩子,但是招生的前提是,学生自我综合评价,是适合来读港校的。这样,内地的学生和香港的学生,内地高校和港校之间,彼此才能形成良性竞争。”

  在香港读大学,最好会“百搭”

  很多学生去港校,是向往那里的“国际性”。

  2005届的宁波学生Lisa高考那年,香港城市大学第一次加入内地高考系统招生。“我和父母讨论了一番,觉得到香港读书,一只脚就已经踩在国际前沿了,吸收到的知识和信息更加全球化……”报考后,她被录取了。

  在2007年被香港教育学院面试录取的萧山中学毕业生单卓琼看来,对港校的适应期通常为一年。“一年后,你能不能融入这里的环境,就已经看得出来了。”单卓琼说,在港校,国际环境绝不是“它存在,你就拥有”。

  能不能融入港校氛围,第一年是分水岭 国际环境下,先得学会“百搭”

  单卓琼,萧山中学2007届毕业生,同年被香港教育学院面试录取。

  2007年,单卓琼参加了内地高考,在填报国内高校志愿的同时,她还申请了几所港校。

  “我从小就很想当英语老师,加上住在香港的姨妈、姨夫,也建议我可以试试到香港读大学,所以我们全家都心动了。”

  当年申请港校,可参照的信息并不多,单卓琼凭着自己的高考成绩和综合能力,最终通过了香港教育学院的面试。

  “港校和国际接轨,在教学上非常明显,我所在的英语教育专业,大多课程都是小班教育。英语系的课程,很注重口语,和思维训练,大多数课程对考试这种考核形式要求很少。”

  但在港校,国际环境绝不是“它存在,你就拥有”。

  “我个人觉得,到了港校以后,首先要过语言关,除了英语,还有粤语。”单卓琼说,香港人比较外向,尤其是本科阶段,社团、寝室活动特别多,所谓的融入,首先得学会“百搭”。

  在单卓琼看来,对港校的适应期通常为一年。一年后,你能不能融入这里的环境,就已经看得出来了。

  本科毕业后,单卓琼决定继续享受这种浸润国际化文化的环境,她报考了香港理工大学的英国语文语言艺术专业,“主要学习语言的不同形式,比如戏剧。”单卓琼说,她希望在香港发展,“既然在这里读书,就要积累点这里的工作经验。”

  问香港本地学生:内地同学怎么样

  郑智恒(2011届香港教育学院毕业生,主修小学常识)

  如果你问我的朋友:“内地同学有什么特别之处?”我想有不少人会冲口而出:“他们很勤奋!”

  我深表赞同。身边内地学生的身上,我看到很多“异于常人”的特质。他们在课堂上专注听课,认真发问;讨论时意见滔滔,又言之有理;偶尔到图书馆,总是见到他们借一堆又一堆的参考书回宿舍。

  勤奋一词,也许不足以形容他们的全部。那种对学习的专注,有时候让我们香港学生都有点汗颜!但他们是蛀书虫吗?恐怕不是。至少我身边的同学也都参与学校事务,有的帮助老师做兼职,有的是社交活动的常客。虽然有些许语言上的隔膜,毕竟大家都是中国人,亲切感总比外国人高。

  问香港本地学生:内地同学怎么样

  Irene(香港理工大学硕士在读,主修英语艺术)

  他们是一群很有礼貌的可爱同学,虽然他们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比较保守,但后来我发现我的想法是错的。我们会分享最近有什么好看的电视剧和食物。在社交方面,我想他们还比我热情呢。记得有个美女内地同学就曾主动找我聊天,后来我们成了好朋友。

  当我知道,有些同学会在今年7月回内地,我真的有点舍不得。在学习的过程中,我觉得说谁会做得比较好,这个问题很白痴,因为只要大家肯努力,做好每一件事就可以了。

  从我这一年跟内地同学一起做project(项目)的过程中,我觉得他们的学习态度很正面,感觉他们是真的想取得好成绩。他们和香港学生没有太大区别,大家拥有共同的兴趣和学习态度。

  “港校热”高烧已退,但魅力尚存

  近几年的数据表明,内地毕业生近半在香港就业

  在许多学生和家长眼里,港校多年来一贯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严谨认真,哪怕是一本小小的招生手册,都设计得相当精致;第二印象就是“牛”,招生官的态度很和蔼,但招生要求很高,要笔试还要面试,英语成绩要好,综合素质也要好。

  那么在招生工作官眼中,浙江学生和家长又是怎样的形象?

  昨天,记者采访了负责招生工作的香港城市大学对外联络事务主任张嫦清,和香港中文大学入学及学生资助处陈先生。

  问:10年来,你们觉得内地学生和家长变化最大的是什么?

  张嫦清:由于网络的发展,各种信息渠道畅通,加上港校经过多年在内地招生,考生及家长普遍对港校已经有了基本认识。早期,来咨询的学生成绩良莠不齐,现在的学生不仅成绩优秀,而且对就读港校的优势比较了解。

  陈先生:我们学校2005年开展了“学生大使计划”,邀请内地本科生参加,在假期回乡探亲时宣传港中大,介绍自己在香港学习和生活的情况,这也提高了内地学生对我们学校的了解。

  最初在内地招生时,学生和家长的咨询,多集中在学校是否只有文科专业、是否用中文授课、毕业后能不能留港等。近年的问题则比较有深度,包括不同专业的特色和要求、到外国交流的机会、学生在港的适应情况等,其中问得最多的是,怎样的成绩才有机会入读港中大。

  问:在港校就读的内地生,给你们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张嫦清:勤奋好学,成绩优秀啦。大部分的同学在到港后一两个月就可以适应下来。

  陈先生:我们学校在内地录取的学生,很多都是高考名列前茅的尖子,入学后也能保持优秀的表现。他们一般能很快投入大学生活,当中不少也热衷加入社团。根据学校的统计,去年毕业的内地生中,以甲等荣誉毕业的占17%,高于全校毕业生获甲等荣誉的比例。

  问:内地生毕业后的发展如何?

  张嫦清:在香港城大就读的内地生毕业后,54%选择到海外或留港继续攻读硕博;40%留港工作;6%返回内地发展。

  陈先生:在香港中文大学的内地毕业生中,有不少同学为跨国企业聘任,也有同学任职内地政府机构。2011年毕业的,有59%留在香港就业,17%在香港继续升学,3%在内地就业,21%往海外升学。

  问:怎么看“10年里,港校对内地的吸引力在降温”的说法?

  张嫦清:从热到恒温,这个发展过程很正常。教育部批准香港高校在内地招生初期,内地家长和学生对香港和它的教育制度、师资及学生素质都不了解,对送子女到港求学有很多疑问,但也未能抗拒当时的“香港热”,而报考了港校。

  这几年,大家对香港的认知度提高,加上内地教育发展迅速,有部分学生在深思熟虑后,选择留在内地升学。因此,报考香港学校的情况由追捧回归理性。

  陈先生:前来香港中文大学升学的内地生,不少都是向往较灵活的教育制度和国际化环境,但又担心去欧美国家,会欠缺照顾,在生活适应上容易产生问题,从而选择了香港。所以当初的“港校热”虽然已退烧,但港校的魅力仍然不减,不少优秀学生仍会理性报考。

  我看到的港校内地招生史:从20人到200人

  教育记者当了8年,我一直跟踪采访港校内地招生,这次与两位港校招生官深谈后发现,港校在内地招生的14年历史中,有着不少故事。

  据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的两位招生负责人介绍,自1998年开始,这两所港校就根据国家教育部规定与内地大学合作,透过香港赛马会及特区政府资助的奖学金计划,每年从已经进入其内地合作高校的学生中选拔优秀学生。

  “城大1998年就来内地招生,当时我还没负责相关工作,专门查了资料才知道,我们当时是和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合作的,每年会从这两所大学的学生中选拔约20~30名优秀学生。”香港城市大学对外联络事务主任张嫦清告诉记者。

  当年香港中文大学的内地合作伙伴更多一些,包括北大、清华及复旦。该校入学及学生资助处负责人陈先生说:“那时,每年学校招生人数有限,不过数十人。不过因有香港赛马会及特区政府资助的奖学金计划,这些学生都能拿到全额奖学金,包括生活费、学费和住宿费。当年到香港读书,基本不用花什么钱。”

  2002年后,随着特区政府给予非本地学生名额有所增加,两所学校逐渐增加录取内地生的数目。

  2005年,这两所港校同时被教育部列入国家第一批重点高校名单,通过“全国普通高考统一招生计划”招收内地优秀高中毕业生,向港校开放招生的内地省市区增加至17个;2007年两校又被列为统招提前录取高校,至今全国31省、直辖市、自治区均向港校开放招生。

  张嫦清说,近7年来,香港城市大学每年在全国招生约200人,在浙江招生人数每年维持在20名左右,变化不大。香港中文大学的招生人数则一直处于上升通道,2005年在17省、市、区共招收250名学生,至2012年已发展至在全国31省、市、区招收300名本科生,但在浙江的招生人数,近10年来没有明显增加,除了2005年~2007年有一拨小高峰,其余年份均维持在15人左右。

  浙江今年文科状元,舍港校选北大:“港校自由,但未必最适合我”

  姜动,今年浙江省高考文科裸分状元。在今年高考前,他曾经参加香港大学的自主招生考试,并获得了20分加分。可最终,他决定放弃加分,把自己的志愿,锁定在北大光华管理学院。

  当初动了去香港的念头,姜动说,主要还是冲着香港读书相对自由、开放的环境。为此,他还仔细做了功课,联系了一位本科在港读书,并且曾经在北大和美国一所文理学院都有过交换学习经历的学长。

  在和学长进行交流之后,姜动总结出不少信息:

  从硬件设施来讲,比如图书馆、机房、宿舍等环境,港校普遍不输国内顶尖学府,甚至还胜一筹。

  学长特别提到,港校的各种交流学习机会非常多,并且是打通国界的,比如姜动比较感兴趣的港大,每年本科生里,有两三百个交流名额,这种交流规模,可能超过内地名校。

  港校通常课程多学期短,学业压力比较大,尤其是全英文教学的环境。

  教学上,比如商科学生,有很多做real case(真实案例)和presentation(项目陈述)的机会,训练出来的学生,在找工作时应对面试、顺利开展工作,有很大优势。

  港校确实是一个国际视野非常宽阔的平台,但深入交流后,姜动也发现,这种国际化也是需要主动出击的,如果不跟国际教授、学生、香港本地学生有各种交流和接触,在香港也会出现内地学生抱团的情况,国际化优势就无法发挥出来。

  “香港的高校对职业规划非常重视,从入学开始,就会灌输"本科学习和就业对接"的理念。” 但是姜动坦言,从他的个性来讲,可能港校的“务实”和他希望“理想化”的追求还有点不同。他喜欢的自由,可能是在本科阶段,除了能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经济专业外,还能保持他对文学、历史的兴趣,“可能在北大,一百多门公选课里,我可以更多地接触到世界史,哲学史等内容。这点我是非常喜欢的。”

  无论是港校,还是内地名校,都各有特点。姜动说,这是无法用排名来衡量的。“我虽然没有选择港大,但还是非常欣赏港校的治学、培养理念,社会精英也往往是殊途同归,我的选择,只是发现自己更适合朝哪个方向发展罢了。”

  浙江学生的港校情结,越来越理性

  近5年,咨询读港校的每年增加30~50%

  从1998年开始“委托代招”至今,港校进入内地招收本科生,大多采用自主招生的方式,所以前去留学中介咨询的,多是些申请报考港校研究生的。对这10年来,浙江学子的港校情结,留学中介用一句话概括:热情不改,但日趋理性。

  施强留学杭州分公司亚洲部经理曹琳艳,负责港校申请多年。据她回忆,最早在2000年,就有想申请港校研究生的学生来公司咨询,但当时由于互联网不发达等各种原因,使得了解港校的渠道很少,申请也很困难,那段时间,来咨询的浙江学生顶多每年10到20人。

  7年后,这股热情彻底爆发。

  李莹,是新通留学香港项目的创始人。2007年的某一天,一直负责英国留学项目的李莹,接到一个咨询电话。“我记得很清楚,是浙江工商大学的一名男生打来的,他本科读的是电子工程专业,想申请去香港读研究生。”

  李莹决定试着帮他申请,结果成功了。令她意外的是,没隔多久又有一名华东政法大学法律专业的女生,来咨询申请港校的事,接着第三个、第四个……

  那一年,浙江学生对港校的热情,像杭儿风似的,“呼”一下刮起来。李莹很快意识到新的商机出现了。

  李莹估算了一下,近五年来,浙江学生对港校的需求一直处于上升期,每年有30~50%的增长幅度。2012年,到目前为止,来公司咨询的人数已经超过200人。

  这两年通过正规中介申请去港校读研,90%的学生都能如愿以偿。“港校招生,一向以严格出名,并不是靠钱就能入学的。学生的大学成绩平均分必须在80分以上,而托福、雅思成绩好,申请成功的砝码就更大。”

  曹琳艳回忆,刚开始,浙江的学生与家长并不知道这点,觉得花点钱就行了。她碰到过一位杭州家长,很想送孩子去香港读书,表示多交点钱也没关系。可小孩的成绩却不理想大学各科平均分70多分,雅思成绩6分。曹琳艳把申请港校的苛刻条件如实相告,家长才悻悻而回。

  但是近几年,这样盲目的家长和学生已经绝迹了。

  目前申请赴港读研的浙江学生,主要集中在二本、三本院校。其中,选择各类商科专业的排第一,传媒类其次,然后才是工科以及社科类专业。李莹认为,这种选择与香港的金融地位分不开。

  在英美等国陆续降低留学门槛的当下,不少人觉得现在赴港读书的性价比不高。但一些精明的浙江家长却认为,赴港念书其实是一个“价廉物美”的投资。与去美国、英国留学相比,香港的出行、生活方式都跟浙江比较相似,孩子更容易适应在港的生活;更关键的是,香港的就业环境比较好,尤其对商科专业的学生来说,香港的金融市场氛围提供了大量优质工作岗位。而英美等留学国家,由于文化差异等原因,对留学生来说,找工作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近年通过中介赴港求学的浙江学生中,有超过50%的学生选择留在香港发展,并找到了不错的工作。(记者:章咪佳 沈蒙和 王卓琳)

  作者::章咪佳 沈蒙和 王卓琳 (来源:钱江晚报)

我要发布

  • 热点视频
  • 影视剧
  • 综艺
  • 原创
锦绣缘

同步热播-锦绣缘

主演:黄晓明/陈乔恩/乔任梁/谢君豪/吕佳容/戚迹
神雕侠侣

大结局-神雕侠侣

主演:陈晓/陈妍希/张馨予/杨明娜/毛晓彤/孙耀琦
封神英雄榜

同步热播-封神英雄榜

主演:陈键锋/李依晓/张迪/郑亦桐/张明明/何彦霓

六颗子弹

主演:尚格·云顿/乔·弗拉尼甘/Bianca Bree
龙虎少年队2

龙虎少年队2

主演:艾斯·库珀/ 查宁·塔图姆/ 乔纳·希尔

《奔跑吧兄弟》

baby14岁写真曝光

《我看你有戏》

李冰冰向成龙撒娇争宠

《明星同乐会》

李湘遭闺蜜曝光旧爱

《非你莫属》

美女模特教老板走秀

《一站到底》

曝搬砖男神奇葩择偶观

搜狐视频娱乐播报

柳岩被迫成赚钱工具

大鹏嘚吧嘚

大屁小P虐心恋

匆匆那年第16集

匆匆那年大结局

隐秘而伟大第二季

乔杉遭粉丝骚扰

The Kelly Show

男闺蜜的尴尬初夜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

客服热线:86-10-58511234

客服邮箱:kf@vip.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