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云南网
昆明传统街市或将消失 10万市民享受街天慢生活
火 超10万人赶街 忧 集市或将停止
马街不在了,龙头街消失了。在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进程中,很多凝聚乡土气息的东西不在了。只有小板桥等为数不多的街天依然火热。后年,小板桥街天就要满300年了(据史料,小板桥集市于1714年4月28日,由绅士李文秀等13人联名呈报当时云南府昆明县太爷批准。在全国乡街子中有重要地位,曾列为云南省市场统计上报中央的直报点。)300年来,小板桥几经发展,现在集市已扩大到3个社区,近两平方公里。街天赶集更吸引超过10万人,成交超过100万元,成为很多市民周末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但很多小板桥人的心中,一直存在一种担忧,早在2007年就被列入城中村改造的小板桥会不会因此让赶集停止。昨天,记者前往体验这里的热闹街天。
赶集体验
享受慢节奏生活
赶小板桥集市,最吸引人的便是超低的价格和丰富的商品品种。小核芒果4元一公斤,小核荔枝也只要5元一公斤。还有土豆、西红柿等蔬菜交易,琳琅满目。“一花一世界”,在攒动的人群中,虽然脚步不慢,但相较于都市快节奏的生活,这里却是一种慢节奏的生活。你可以在某个小摊前驻足半天而不购买任何物品,也可以端起一个大碗,慢悠悠地品尝特色羊汤锅。经常逛,熟悉市场的人要走完整个集市需要3个小时左右。繁华的街天不仅吸引了昆明人,远至曲靖、四川等地的商贩也纷纷前来,甚至一些外国朋友也来赶热闹。遇到一位熟人在街上转悠,居然是专程为他老父亲购买中山装:“老父亲说,穿其他衣服他走不出门,只能穿这个。其他地方难买到了。”
赶街的收获不仅在于集市上流连忘返的放松,也在于以超低价格购物的物有所值,更在于回家之后将所购物品分享给家人的喜悦。
如果只是赶街,随便看看,还难以领会小板桥集市独特的历史,300年间,这里沉淀了太多故事,有很多思考等待大家完成。
周日淘宝
超10万人来赶集
喜欢小板桥的人对其有独特的情感,栗女士说:“那时我外婆家就在小板桥,走路要两个多小时才到。我吃的第一碗小锅米线就是在小板桥。还有蹦咚等好玩的东西,都只在小板桥能找见。”小板桥的历史远比栗女士的记忆要久远,有史书记载,昆明有个滇中最大的农村集市,就是小板桥。1982年时,小板桥就可容纳5000人同时赶街,日成交量在12000多公斤(当时主要以粮食为主)。
如今的小板桥街天,羊汤锅、花鸟鱼虫、各种水果……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你看不到的。很多市民称其为:超级淘宝市场。街道办也进行了相关统计,街天有超过10万人来小板桥赶集,成交金额也在100万元之上。
火热的小板桥街天,有超过10万人来赶。但火热的背后,小板桥也有自己的苦恼,数以十万计的流动人口,治安、环境卫生……每样都要精心打理。小板桥街道办综治办一负责人表示,小板桥的常住人口有3.7万人,但流动人口就达10万多人。虽然大量外来人口让这里的出租房生意十分火爆,有的人家一年收租就超过10万元,但也带来了环境卫生、治安等方面的问题。
自2003年来,小板桥街天市场划归社区管理后,市场逐渐扩大到洋浦、小板桥、鸣泉3个社区。“以前是混乱经营,卖羊汤锅的和卖衣服的在一起。现在把市场进行了细分,划块经营,有羊汤锅一条街,土杂农产品一条街,花鸟一条街等。全部逛一圈需要三四个小时。”小板桥社区市场服务中心书记李靖说,和一般市民紧密联系的还是集中在小板桥,洋浦社区主要以钢材为主,鸣泉则以家具为主。
2007年,昆明推进城中村改造。小板桥街道办事处多个地块列入其中。李靖表示,一旦小板桥开始城中村改造,现在的集贸市场肯定会被超市取代。虽然购物会更加便利,但赶街的氛围,热闹的街天将不再重现。
文化研究
民宅建筑博物馆
借赶集之机,记者找寻到了对小板桥历史有着5年研究的当地人杨杭橙,他曾远赴浙江省萧山市考证有关小板桥的人文历史。在他眼中,小板桥可称为昆明民宅建筑的博物馆。
“2007年,小板桥纳入城中村改造范围,仅少数村组不进行改造,小板桥集市的存废问题令人担忧。”杨杭橙说,在他眼里,小板桥可称为昆明民宅建筑的博物馆,连小板桥的碑刻等都十分独特。
李芬,1849年,他将时任云贵总督的林则徐请到小板桥参观。后来,李芬从萧山告老还乡回到小板桥后建设了李氏民居,房屋朴素,但雕龙画凤。现在,李芬的第六代传人李治堂仍守在李氏民居中。“这里已多次被官渡区列为不可移文物。”李治堂说,李芬当时在小板桥还出资修建了凤凰沟,水来自宝象河,水清有鱼,绕村而行,很像丽江四方街。
有人给李治堂算过,这栋建筑占地近千平方米,如果征地补偿,将获巨额补偿金。但李治堂毫不动容:“我现在最喜欢的就是给别人做菜,前段时间还有朋友领着几个外国人来找我,让我做最地道的老昆明菜给他们吃。”
独有建筑
万寿楼上有华表
类似于李氏民居的建筑还有万寿楼建筑群和魁阁。杨杭橙说他曾四处考察,昆明唯一的华表就在万寿楼上。万寿楼建筑群由万寿楼、向旭庵、中殿和前殿组成。杨杭橙说,300年前,小板桥人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建造了万寿楼。一个普通村庄,在不依赖官方的情况下,能建成万寿楼建筑群是一个奇迹。在万寿楼的建设中,杨杭橙看到了小板桥人的一种精神:“求真、务实、创新、超越”。
至于魁阁,其同步建设于万寿楼,比官渡古镇的魁阁要大。建设后曾作为私塾学堂,李芬也在此就读,但该楼毁于1958年。
杨杭橙认为,小板桥属于古滇文化带,特色显著。一些传统节日,如元宵节等,在城区并无多少意味,但在小板桥却不一样,一过就是四五天。以前“三月三”,小板桥人都不耍西山,而是自己组织活动,只因道具笨重等原因,才逐渐转为登西山。但小板桥的民间文化活动从未中断,洞经会、花灯、滇戏、耍龙等仍丰富着当地居民的文化生活。
张勇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