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网北京7月10日消息(记者陈亮 王利)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最近,部分美国企业的回迁动作引起了市场的关注:福特汽车公司,要把1.2万个工作岗位从墨西哥和中国迁回美国;咖啡连锁企业星巴克,也把它的陶瓷杯制造,从中国转回美国中西部……
这并不是某些企业的个别行为,来自政府部门的统计数据也印证了眼下外资投资意愿的低迷:今年前五个月,外商投资新设立企业同比下降超过10%,实际使用外资下降近2%。
部分美国企业从中国的悄然撤退,究竟意味着什么?中国的“世界工厂”地位,是否就此发生改变?
今年3月以来,美国消费品巨头佳顿、卡特彼勒等世界五百强企业,纷纷将部分产品从中国多家代工工厂撤回本土生产。离开中国的原因,不尽相同。但他们普遍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中国已经不再是一个廉价的产品制造基地。
用工成本大幅提升 企业遭遇“招工难”
不仅仅是美国企业,用工成本上升,已经成为所有企业的共识。某美国化工企业中国负责人李小军告诉记者,如今的产业工人中,绝大多数是80后、90后,新生代的年轻人除了生存之外,更期待企业给予他们更多。
李小军:你做外贸,有时候不得不加班加到晚上10点,要赶一个货柜,他们不愿意加班。像我们那边的工厂,每天干到傍晚6点,他就不干了。你叫他干,他都不干了,你再让他干,他说我回家了,不到你这里上班可以吧。所以人的观点一直在变,你像我们厂里面,打乒乓、看电视、唱卡拉ok,专门给他们盖一栋楼,上网都有了,还要怎么办呢。
不仅仅是沿海地区,中国中西部地区的用工成本也大幅提高。李小军说,他们在山东、苏北建厂时,也遇到了东部地区同样的问题:招工难。李小军始终没想明白:开出和上海一样每月2500块的条件,为什么还是招不到足够的人。
李小军:在山东那个一个镇上开了一个工厂招了600个人,原来都很高兴得,今年也碰上困难。发到2500块钱,不知道这些人怎么搞的,不来了。
中美生产成本差距逐步缩小 主要贸易伙伴投资能力下降
不可否认,随着用工成本的上升,中美生产成本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美国波士顿企业管理顾问公司发布的《美国制造业归来》报告指出,未来五年,在美国制造的产品,生产成本只比中国沿海城市略高5%到10%。但不可忽视的是,中国在丧失成本优势的时候,美国生产效率上的特长,一览无余。
前不久,商务部公布的相关数据也印证了眼下的吸引外资形势,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介绍了今年前五个月的吸引外资情况:1-5月,外商投资新设立企业9261家,同比下降12.16%;实际使用外资金额471.1亿美元,同比下降1.91%。
再来看其中的关键数据:今年前五个月,美国对华实际投资同比增长0.29%,欧盟对华投资下降了5.0%。美国投资的基本持平,欧盟投资的小幅下跌。商务部外资司司长刘亚军此前表示,这和美国的“制造业回归”政策有很大关系。
刘亚军:因为美国金融危机之后,它整个经济的复苏不是很顺畅,面临着很多的问题。另外一个从美国这个角度来说,本身“选择美国”“制造业回归”等等一系列措施,也会吸引一部分海外投资到他那里,留住一部分可能要到海外投资的企业留在美国本土投资。从这些多种因素来讲,这个趋势也是我们并不很意外的。
提出“制造业回归”政策,签署制造业促进法案……随着美国一系列重振制造业的政策出台,今年5月,道琼斯工业指数达到4年来最高指数。美国是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欧盟是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刘亚军认为,主要贸易伙伴投资能力下降,我们要保持关注。
刘亚军:因为毕竟美欧到中国投资的企业有相当一大部分技术水准相对比较高,无论是传统的产业方面,还是新兴的产业,特别是高新技术新兴产业方面,美欧实力还是比较强。
低廉成本老路行不通 技术创新才是王道
部分美国企业从中国大陆回流到了美国,也有部分美国企业正在寻找更加低廉的劳动力市场。所有的一切,是否预示着中国即将告别“世界工厂”的时代?会不会有一天,印度、越南等国家,成为国外顶级品牌的最大供应地?刚刚从印度考察回来的李小军说,中国在劳动者素质、产业链完整度、基础设施配套、政策环境等方面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
李小军:就我们这个行业来说,产业链很长,产业链长有一个好处,国外要把产业链搬运到他们国家很困难。像我们去看了印度,他要搞电镀、搞染色几乎不可能,他水就不行根本没办法搞,他只能从中国采购。我们去他仓库里,所有的原辅材料配件全部都是MADE IN CHINA,他就是利用当地劳动力便宜,1000块钱组装起来的就OK了。
美国部分制造企业撤离中国,提醒着我们不能再走依靠低廉成本的老路,必须要以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为重点,促进产业升级。只有这样,我国制造业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才能占据有利位置。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