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也在担忧,这种民间公益养老的模式是否可行、能否让老人得到赡养
邓飞认为,个人慈善、组织公益想成长,最终要以推动政策支持和普惠为目标
省慈善总会秘书长:衡量一个公益项目的价值和意义,最重要就是推动相关政策突破
河南商报记者 纪宇
实习生 郭清媛
被公众了解后,王保卫从一个默默无闻的普通人,变成了一个承载公众爱心的慈善者。
一个原本单纯的行为,也被赋予了“慈善”、“公益”的光环。
从一个善良人到一个准公益团体的组织者,王保卫的“免费敬老院”如何生存、延续,是他在碰触世人心底柔软之处后,需要思考的问题。
这个民间公益养老项目的雏形怎么成长?它能否影响公共政策,形成突破?
“公益不是几个人的事,也不是几个机构的事,而是全社会的事。衡量一个公益项目的价值和意义,最重要的是推动相关政策的突破。”河南省慈善总会秘书长师戍平说。
“王保卫”的民间公益尝试
“这件事能够引发社会关注,正说明想要寻找安稳依靠的老人太多了。”王保卫说。
到2020年,全省60岁以上老年人将达到1754万,占常住人口的16.98%,“老有所养”压力巨大。
以公益的出发点兴建免费敬老院,王保卫也许没想到,他有可能成为破解老龄化社会带来的养老问题的试水者。
人们在赞扬和传递善心的同时,也对王保卫的慈善行为能否转化为可持续公益项目担忧。“免费开放之后,大量老人集中入住。他们不仅需要吃喝照顾,还有感情上的需求,流动义工难以保证护理质量和稳定性,捐助不稳定,有可能引发再次流浪或者被遗弃。”
“一旦背离初衷,这更可怕。”一位养老机构的负责人如此判断。
一位75岁的新西兰华侨老人说:“这种个人行为是个引子,但不要一阵风之后销声匿迹。他的做法能不能推动形成一种机制,让各地的孤寡老人都得到赡养?”
“在国外,政府养老,老人能接受老年教育,有社交,与护理者和其他老人有感情沟通,这样的老年生活是有意义的。”
这与王保卫让老人“一起乐呵”的想法是一致的,但他的做法怎么持续、能不能形成模式,是最重要的。
“最关键是探索民间公益养老的可行模式。”华侨老人说。
民间公益行动崛起
“王保卫”们的出现并不是偶然。
回顾公益环境演变,近年来一方面红十字会等官办慈善机构因诸如“郭美美事件”而公信力滑坡;一方面,以邓飞等人创办的“免费午餐”为代表的民间公益行动正在迅速崛起。
很多像王保卫一样的慈善者直接走向贫困人群,用自己的积蓄帮助弱者,承担社会责任。
“这几年,出现越来越多的独立运作慈善项目的案例,这是我们很乐意看到的。我们也希望通过公益伙伴的发掘和扶持,让更多需要援助的人得到帮助。”河南省慈善总会秘书长师戍平说。
官办慈善机构也开始引入民间公益合作项目,试图改变部分官办慈善机构曾经的负面影响。
2011年,邓飞等500多名记者联合中国社会福利教育基金会共同发起“免费午餐”公益行动,掀起一股民间公益热潮。当年10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中央每年拨款160多亿元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营养膳食补助,每生每天3元。
这意味着,民间慈善的努力得到了政府的关注和回应;也证明了,面对老弱,民众并不缺乏善意和行动意向。如何使这种善意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公益不是几个人的事,也不是几个机构的事,而是全社会的事。衡量一个公益项目的价值和意义,最重要的就是推动相关政策的突破。”师戍平说。
王保卫免费敬老院的出现,也是一种民间公益养老的尝试,他的模式是否可行?是否能成为第二个“免费午餐”,推动养老问题的解决?
个人慈善到组织公益
在“免费午餐”的行动目标中,第一步是影响公共政策。然后是将公共政策上升到立法层面,将学生营养保障变成像义务教育一样的“国家责任”。最后由国家全面负责学生营养午餐事宜,而原来的民间公益团队则回到监督者的位置。
民间爱心很可贵,但民间力量毕竟很有限,因此政府行为才是问题的根治之道,这是邓飞的观点。
对于王保卫的善行,邓飞定义为“个人慈善”。
“他的这种行为属于个人慈善,但之后更多志愿者加入,有可能变成组织公益,要想成长,最终还要以推动政策支持和普惠为目标。”邓飞坦言,如果不能取得民众的支持和信任,没有募集善款的资格,加上没有规划,后果不堪设想。
“自办敬老院向社会开放,是好事,但长期免费不会持久,不是我们所提倡的。”对于“王保卫”式的公益行为,民政部原副部长、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理事长李宝库评价。
很多人做公益,是从一颗善心开始的。而公益组织需要有明确的目标方向,还要有明细的管理模式和监督方式。
“免费午餐”通过彻底公开的方式,让善款用途得到了有效监控。
“这种公益行为最重要的就是规范运作、义务分明,这样才能持续运转。”师戍平说。
从“官办”走向“官助”
如何将个人慈善转变为可持续公益组织,并开拓新的养老模式?这对于王保卫和其他民间公益项目合作组织者而言,任重而道远。
“建议量力而行,首先计划一位老人一年要多少生活费,然后规划打算赡养的老人数量,看看自己有没有能力收到持续的捐助。”邓飞建议。
接下来的步骤是:
把事情的每一步公开,争取民政部门支持,邀请市民参与,义工也要参与管理。
然后是取得募集善款资格。可以挂靠基金会,公开向社会募捐。如果没有挂靠到相关机构,也可以组建委员会,由义工参与,共同监督管理,形成一个小型的慈善团体。
邓飞说,在这一系列过程中,公开与透明是最重要的前提。
更多的公益组织由“官办”走向“官助”,也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推动慈善事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师戍平说:“我们支持更多企业和个人加入自主慈善,创立自己的项目对老弱群体进行救助,也会提供相关的服务,比如志愿者团队、项目监督平台等,让更多的民间公益项目得到发展并可持续发展。”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