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网北京7月10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全球华语广播网》报道,如果问,孔雀现在最怕吃什么东西?你知道吗?是花生!
最近湖北武汉动物园里的孔雀,因为两名八岁女孩用花生吸引他们之后,翻过栅栏,把他们尾巴上的羽毛拔掉了,而且孩子们的家长不但没阻拦,反而指导孩子如何拔孔雀毛。你说,这孔雀以后还敢吃花生吗?
虽然这只是个别现象,但此事还是引起人们的议论。家长在孩子与动物的互动中到底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日本:动物园为孩子开辟互动角落 禁止随便喂零食 作为孩子对动物的最初接触,相信很多家庭会养一些小猫小狗小兔什么的给孩子做伴。旅日华人唐辛子告诉我们,在日本,动物园里专门为孩子亲近动物开辟了一个互动角落。
唐辛子:现在日本动物园基本上都会划出一个小的动物区,比如说小兔子或者小羊这种很温和的动物,小孩可以走过去抚摸它们,可以把它们抱在怀里,增加小孩子跟动物之间的交流。在奈良的国家森林公园,有很多的野生鹿,那里是小孩子特别喜欢去的地方,周末很多父母亲带着小孩一起去,主要是去那边喂鹿。但是喂鹿它是有规定的,有鹿专门吃的鲜贝饼干,只喂这个就好,其他的都不能喂,基本上大家都很自觉。日本所有动物园如果养山羊或者养骆驼、小斑马的,每一个地方都有动物专门吃的零食,自己带的零食一般来说动物园是不允许随便给动物吃的,因为怕动物不习惯。
南非打造动物赖以生存的家园 离开日本,再来看看被称为世界第三大生物多样化国家的南非。南非富饶的土地上,形形色色各类动物太多了,当地人保护大自然、保护动植物已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和风气。中央台南非特约记者晓菲说,在南非,最强烈的印象就是人不怕动物、动物也不怕人。
晓菲:到了好望角,你就会看到整个海面的海豚向你问好,非常可爱。在世界上最大的野生动物园克鲁格动物园和大象一起奔跑的时候,你都会感觉到自己仿佛就是它们当中的一员。在南非,人们也创造了让动物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比如大学的校园里会专门建一片人工湖作为一个鸟岛,让一些鸟儿们在这里筑巢栖息。同时,人们保护动物的意识也非常强,不会去伤害动物,所以动物们对待人类也是非常友好,你完全不用担心小朋友和动物们在一起的时候会受到伤害。这样孩子们从小就和大自然有很多亲密的接触,也更加热爱他们共同生存的这个地方。
澳大利亚多形式促进孩子与动物友好相处 提起南半球的澳大利亚,就会让我们想起亲切的袋鼠妈妈和懒洋洋的可爱考拉!澳大利亚2AC电台胡方介绍说,热爱动物、亲近大自然的澳大利亚人想出各种办法让孩子和动物友好共处。
胡方:通常澳大利亚的幼儿园都会和农场保持长期的合作关系,农场会定期向幼儿园供应鸡蛋、鸭蛋甚至是小羊这样一类的牲畜。幼儿园里的老师会带着孩子们喂养动物或者是用孵化箱孵出小鸡、小鸭子,一点点看着鸡、鸭长大。很多澳大利亚幼儿园会有一个专门叫做收集与抚摸的这样一个小空间,而幼儿园的老师会和孩子们一起定期去野外收集一些有趣的自然界的物品来扩充这个小空间。老师会明确的规定,只能收集动物遗留下来的物品,不能因为这种收集而破坏环境和打扰到动物的生活。
走进澳大利亚动物园,很多澳大利亚动物园会专门设立一个小型的动物欢乐农场,这个农场是专供孩子们接近动物的。在这一片动物农场,小猪、小羊、小牛一类的动物和孩子们零距离接触,孩子们可以喂这些小动物吃草、喂它们喝水,而家长也可以利用这个区域培养孩子和动物之间的感情。
专家:家长应帮助孩子树立正确观念 相比武汉动物园发生的“不该发生的故事”,对于那两个8岁的孩子来说,恐怕很难忘记。这个年龄的孩子已经历幼儿园和小学的部分教育,理应接受过关于如何爱护、保护动物的常识。可为什么还会有这样的行为呢?究竟是谁的过错?
北京金色童年娃娃馆创办人牟娟:父母现在对孩子这种行为之所以能够熟视无睹,甚至鼓励他们这样做,他只是看到对孩子成长的有利的一面或者很小的一方面,他没有从孩子更长远的角度思考问题。父母有这样的一个思维方式和态度,对孩子进行这样的协助,一定意义上父母本身在对待他自己和外部世界关系上,他的这种思考我觉得是有欠缺的。在这种前提下,他可能不仅仅是在孩子拔孔雀毛这件事情上,可能还在别的行为事件上也会有同类思考的结果。我们在不同环境下,我们个人与外部世界之间应该有一种行为的界线,这个界线如何划分,是平等的、爱护的还是说是以我为中心的,而别人是为辅助的?弄清楚这样一个角色,我觉得是非常重要的。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