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元上都遗址航拍图(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
(探秘元上都)元上都是明清北京城的“样板宫城”元上都探秘之三 新华网呼和浩特7月10日电(记者 贾立君)“御天门前闻诏书,驿马如飞到大都。九州四海服训诰,万年天子固皇图。”这是元代诗人胡助描写元朝皇帝在上都发布诏书的情景。
“御天门作为当时全国政治中心的传统,被明清两代王朝全面承袭。”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文物处处长王大方介绍,元上都核心区中的宫城正南建有御天门,皇帝在上都期间所下达的诏旨,都要在御天门发布,然后送往大都,再转发全国各行省。他说,元大都套用了元上都的构思模式,为后来的明清两朝北京城的建设提供了基础模式。
1260年,忽必烈在刘秉忠受命建造的“开平府”即汗位后,将其作为临时都城;1263年,“升开平府为上都”,正式定为都城。1264年,刘秉忠因燕京(今北京)是辽金辽朝旧都,且形势要冲,建议定都于燕,被忽必烈采纳,改燕京为中都。于是,刘秉忠便在中都大兴府东北筑宫城、建宗庙,1271年改名为大都,并取《易经》“大哉乾元”之义建国号为“元”。此后,元帝国实行以大都为首都、上都为夏都的“两都巡幸制”。
王大方说,元大都的宫城、皇城、外城三环相套的城垣,是在元上都三重城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元上都是个草原城市,城内有大片草滩、湖泊或水池相连,元大都的建设中对此加以模仿,把太液池圈进了皇城内。元上都皇城的明德门,宫城的御天门,以及宫城正中心的“丁”字街交汇点,宫城后墙的阙式建筑,都在一条子午线上;而后建的元大都,从正门向北进入皇城的崇天门,再经大明殿到皇城北墙的后载门,也是在一条子午线上。
“种种现象表明,元大都继承了元上都的构建模式。”王大方说,明清两代的北京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建成的,以永定门为起点,向北经过正阳门、大明门(前门)、承天门(天安门)、端门、午门等,一直到地安门所遵循的子午线,沿用了元大都的子午线。
王大方介绍,今天北京故宫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的台基,平面呈“工”字形,也是模拟元大都的大明殿而来的;“进入故宫要经过的金水河玉带桥,也源于进入元上都的滦河桥。”
考古发现的元大都遗迹和《元史》记载显示,元大都城南有天坛,北有地坛,东方朝日,西方夕月,明清北京城的这些祭祀建筑均源于元大都。“北京城的外城,也源于元上都城外的关厢。”王大方说:“这表明,元上都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都城建设,提供了基础模式,起了样板作用。”
作者:贾立君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