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网北京7月11日消息 据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有媒体调查,目前内蒙古包头240个在建项目当中,约有90%陷于停工,这些停工的项目当中,因为房企老板跑路而造成的烂尾比例大约在15%,这成为部分二、三线城市房地产投资过剩,库存积压的缩影;再比如,近日媒体曝出在河北唐山开始出现多个项目停建或者缓建现象;湖南长沙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已经有9个项目的房企老板因为资金压力而跑路;如何来解读这些二、三线城市楼市烂尾现象背后深层次的原因,他们有没有共性呢?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专家马庆斌对此进行分析。
马庆斌:
他们之间应该是存在一点共性。第一,前期在房地产市场一路高涨情况下,有的地方跟风发展,使得很多投机性或者投资性资本过多涌向一些大家看好的城市,或者城市的某一个区段,造成泡沫化。另外一个值得我们反思的就是,这些地方政府单纯追求GDP的过程中,盲目的追求新城的发展,但是新城发展过程中,由于它的产业没有基础,交通、学校、卫生等一系列的公共服务设施又上不来,所以很多楼建起来了,人也都不愿意过来。投机性或者投资性资本的不理性与地方政府盲目的发展新城,这种两个“不理性”遇到了一起,很多地方就出现了所谓的烂尾楼,或者现在所谓的空城等等这一系列的问题。
有业内专家认为,从全国角度来看,这种投资过剩只是表面现象,真正的问题在于开发结构,销售机制和定价水平。
马庆斌:
我想两个问题需要注意:第一,短期来看,还是应该坚持当前的房地产政策,使得这个房地产价格,就像总理讲的那样,能够回归到老百姓接受的水平上。第二,从全国来看,土地城镇化的速度远远高于人口城镇化的速度,换句话说更多的地被征用了,但是更多的人并没有进入到城市,或者没有享受到城市的公共服务,那么这种情况下,就会使得很多很多人不愿意去买新城,即使买了以后也仅仅是为了炒作,而不是为了自用。
评论员简介
马庆斌,山东泰安人,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国情研究中心。现为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部副研究员,曾就职于国家发展改革委下属的城镇发展研究机构。主要从事全球化、城市化和产业发展研究,在区域与城市战略、产业发展等方面研究。
曾在《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宏观经济管理》《中国软科学》等权威杂志、《智库报告》等刊物公开发表论文40余篇;合著《城市竞争力与城市生态环境》(康晓光、马庆斌)。
主持、参加国家“十二五”规划前期研究重大课题“城镇化战略研究”,国家财政部课题“产业结构调整”,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基金课题“城乡一体化研究”“中国土地制度研究”,中国科学院创新基金课题“全球化背景下的城市竞争力与城市生态环境关系研究”,联合国儿基会“汶川地震震后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恢复评价”“科技进步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制度创新研究”以及福特基金会资助课题“城镇化进程中的非农就业”等数项课题。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