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车改革要防止“蛋糕”变“奶酪”
周靖国
市管干部不再配车,处级每月最高车补3100元……全国陆续推进的“公车改革”中,温州车改因“大刀阔斧”备受关注。高额“车补”是否涉嫌变相福利,上千辆公车拍卖如何不被“贱卖”,民声褒贬不一。近年来各地公车改革措施不少,但也滋生了“钱也拿、车照坐”的新问题。来源:(7月10日中国网)
三公消费的话题,说了好多年。中央不满意,群众意见大,话题中的“问题”也日渐凸显。在中央的压力和群众的呼声中,一些地方也出台了一些对应制度,如公宴不能吃鱼翅、不能喝茅台等。这样的制度出台,看似“一刀见血”,却实如隔靴挠痒。不仅形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还养成了一些官员吃喝享乐的陋习,“官场腐败”的烙印也被深深的钉在了百姓的心里,极大的影响了干群关系的和谐发展。
公车改革,作为三公消费中的重要一环,最近也常常出现在公众的视线里。似一丝希望;似一丝曙光,明明灭灭中多见阴霾之气,饱受公众质疑。但无论如何还是要给一点掌声的,毕竟一些地方政府开启了这扇门,让这一丝希望有机会放飞;让这一丝曙光有机会照到“屋内”。温州市一下子卖掉了近千辆汽车,被各界捧为“大刀阔斧”。虽然群众质疑着高额“车补”是变相福利,上千辆公车资产被“贱卖”。但毕竟三公消费中的“公车”,在温州已经不复存在了。群众指责的三公消费之猫腻,温州市自然也就少了这一笔。
应该说,这是一项痛苦的改革。多年来,公车已经成为官员的一种象征;或者说一种待遇;或者说一种福利。在公车改革的大方向下,让官员拿刀给自己动手术,可能会“留有余地”,但刀口下的阵痛总是有的。就温州的此次车改而言,好像这种应该存在的“阵痛”被化为乌有了,在高额的车补面前,所谓的“公车”也许就真的无所谓了。公车,始终是公家的,而今白花花的银子,确是可以堂堂正正装进自己的腰包了。
温州公车改革的底线是:总体节省15%。也就是说,在公车卖了以后,“公车经费”要下降15%。在没有公车的情况下,这笔还剩85%的公车经费,由温州市公务人员按行政级别进行“车补”。这笔钱分完以后,温州市决定新组建一家国有“温州市公务用车服务有限公司”,提供远程租车服务和市内重要公务、大型活动、应急突发事件处置等用车服务。垄断也好,放开经营也好。租车的钱又从哪里出呢?难不成那节省下来的15%,又要被“公车经费”?
有一种食品叫蛋糕,有一种食品叫奶酪。这两个食品的唯一区别就是:蛋糕可以插蜡烛。如果蛋糕上不插蜡烛,并按照奶酪的样子做出来,二者是没有什么区别的。在中央大方向的公车改革环境下,地方政府不应该只做“蜡烛”的文章。不让吃蛋糕了,就把蛋糕上的蜡烛拔了,当成奶酪吃。以至于形成“钱也拿、车照坐”的车改新问题,使公车改革越改越复杂;越改越沉重,重又回到三公消费的怪圈里。(四川新闻网太阳鸟时评)
(来源:四川新闻网)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