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8年伦敦奥运,被认为是第一届严格意义上的奥运会。
1948年伦敦奥运,是最友好、最没有政治因素的奥运会。
2012年伦敦奥运,将会带给我们什么?
《环球》杂志记者/白旭 (发自伦敦)
位于伦敦西部的英国广播公司(BBC)办公大楼,是一个很普通的现代建筑。从这里经过,很少有人会去多看几眼。但是如果仔细寻找,也许你可以在楼外不远处的地面上看到这样的标记:“这里是曾经举办过1908年奥运会的白城体育场内终点线的所在。”
104年后的今天,伦敦正准备着迎接第30届奥运会。这是奥林匹克运动会第三次来到这座古老的城市。此时,不知道有多少人还能够记起,这座城市1908年开创诸多历史先河的魄力,以及1948年战争硝烟刚刚散去后的狂欢。
奇迹,受命于危难之中
一百多年前,维苏威火山爆发,意大利经济遭受巨大损失,迫使罗马放弃举办1908年奥运会。
当时财力雄厚的大英帝国,欣然接过了主办权。“当时,人们觉得能够举办奥运会是一种荣耀,而王室也希望通过此次盛会,显示自己的实力与威望。”金史密斯学院英文系教授迈克尔·辛普森告诉《环球》杂志记者。
此前,法国巴黎和美国圣路易斯分别举办了第二届和第三届奥运会,但都只是世博会的副产品。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之父顾拜旦不得不承认,奥运会先天不足,缺乏吸引力。
当时出任伦敦奥组委主席的德斯伯勒勋爵,在致英国媒体的一封公开信中表示:“英格兰是多个竞技体育项目的摇篮,因此,如果奥运会在这里举行,我们要把它办成一届与一个体育强国相称的盛会。”
说起那届奥运会,很多史料上只有寥寥数笔,或许只有经历过的人才知道它创造了怎样的辉煌——这届奥运会,被顾拜旦称为第一届严格意义上的奥运会。
第一次,有了专门为了奥运而建的场馆。位于伦敦西部的白城体育场,在10个月内于一片荒芜的郊外拔地而起,可谓奇迹。体育场耗资6万英镑,可容纳7万人,第一次向观众提供了钢结构的看台,内设自行车赛道和游泳池,同时可进行击剑、体操、摔跤和拳击等比赛,是第一个现代化的综合竞技体育场,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体育场。
第一次,选手以国家和地区代表队,而不是以个人的形式参加。开幕式那天,大雨滂沱,运动场四周挂满了各国的旗帜。当时的英国国王爱德华七世和王后参加了开幕式。各国运动员穿着统一的服装,在各自的国旗后面列队入场,并向英国国王致敬。当然,出现了一些插曲——美国的旗手拒绝向英国国王致敬,芬兰人拒绝在俄罗斯的国旗下参加入场式等等——但并不妨碍这一仪式在后来历届奥运会中得以传承。
第一次,很多项目的比赛规则被固定了下来。组委会印刷了精美的小册子,对21个项目的规定有了详细阐述,为后来的奥运规章奠定了基础。更重要的是,马拉松比赛的距离被沿袭了下来。那一届马拉松的起点设在温莎城堡,终点设在白城体育场,全长42.195公里。关于为何距离不是一个整数有多种说法,有人说是为了迁就英国王室临时改变了起点,也有人说终点后来被挪到了王室包厢前面。不管真假,这些故事为那次比赛增加了不少传奇色彩。
第一次,奥运会引入了奖牌制度。当年的奥运奖牌是在伯明翰制作的,由一位澳大利亚的著名雕刻家完成。金银铜牌都是直径34毫米,上面的图案是两个女子给一个年轻的奥运冠军戴上月桂花冠。
那一次,有22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多名运动员参加,赛事持续了188天。“那届奥运会带给人们最多的是新奇。”金史密斯学院历史系教授理查德·格雷森告诉《环球》杂志记者,“人们最早感受到了国际化的氛围。”
狂欢,在弹坑与废墟旁
与1908年相同,40年后,伦敦再次于危难时刻拯救了奥林匹克。
1948年的伦敦第14届奥运会是被二战中断了12年后的首届奥运会,是奥林匹克运动的新起点。
当时,经历了二战的各国满目疮痍,百废待兴。国际奥委会本来打算停办一届,但是英国坚持了下来。
“当时英国各地还有很多战争留下的痕迹,伦敦有很多弹坑还没有来得及清理。”辛普森教授说,“为了带给刚刚经历过战争的人们一个开始新生活的机会,英国决定举办一次节俭的奥运会。”
那一年,英国没有建设新的奥运村和场馆,一切都是利用原有的设施。
同40年前的那一届奥运会相比,这次参加的运动员数量翻了一番,他们来自50个国家和地区,包括390名女运动员。中国派出了33名运动员参加。
当时英国实行粮食配给制。如何接待这些运动员成了一个难题。国际奥委会为了减轻英国的负担,规定参赛国的运动员自带干粮,如果有剩余可以捐给英国的医院。
这些运动员被安排住在伦敦的学校、医院以及军营当中。格雷森教授的母亲至今仍记得,当时一些美国选手住在伦敦西部里士满公园的帐篷里。“这些现在我们听来都不可思议。”格雷森说。
虽然那些“运动员村”非常简陋,里面设施却一应俱全。里士满公园里面当时居住了1470名男运动员。那里有咖啡厅、银行和阅览室,甚至还有裁缝和洗衣店。
那一届奥运会的成绩明显不如往届,英国作为东道主也只获得了3块金牌。这是因为与上一届时间相隔太长,又遇上战争,有些运动员已经老去,有些在战争中遇难,而各国也无力培养新的运动员。
但是那一届奥运会,却带给了饱受战争之苦的人们一场难得的狂欢,人们踊跃买票观看比赛,门票收入超过5万英镑。
那一届奥运会首次实行电视转播,BBC把包括开幕式和各种赛事的超过60个小时的电视节目,带给了大约50万名英国观众。
虽然第14届奥运会没有像40年前那一届那样,在奥运历史上留下诸多浓墨重彩的“第一次”,但格雷森却认为,它最宝贵的遗产是无形的——那是一届最友好、最没有政治因素的奥运会。
追寻,难觅昔日的痕迹
时间如白云苍狗,转眼一个世纪过去。当呐喊助威声远去,当记载故事的纸张被岁月染成黄色,当见证辉煌的场地被历史的沙粒掩埋,在伦敦这座城市当中已经很难寻觅到昔日那两届奥运会的痕迹。
曾经作为1908年主会场的充满传奇色彩的白城体育场几经浮沉,终于在1985年,为了修建BBC大楼,在推土机前化作瓦砾与尘埃。
爱尔兰的“棒客乐团”在《和平与爱》这张专辑中,用一首名叫《白城》的歌曲嘶哑地唱出了这个体育场的兴衰:“这里曾经有一座高塔,黑夜里闪烁着光芒,如今只剩下碎石,杂草丛生,野狗游荡……撕掉的票根,连同死去的梦想,一起被雨水冲走……像亚特兰蒂斯,消失得无影无踪……”
[1] [2] [下一页] |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