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非民间论坛:改善民生是中非民间交流共同诉求
2012年07月11日21:53
来源:中国政府网
新华社苏州7月11日电(记者 戴盈、姜德群、夏晨、刘兆权)为期两天的第二届中非民间论坛11日在苏州落下帷幕。与会代表讨论并通过了《致中非合作论坛第五届部长级会议的建议书》,表达了民间合作推动中非关系全面健康发展的意愿。
这是首次在中国举办中非民间论坛,主题为“民意沟通、民间友好、民生合作”。怎么让普通老百姓受益于中非双赢合作,实现共同发展,成为300多名中非民间组织、政治界、学术界、经济界和媒体界与会代表的核心话题。
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论坛开幕式上发表了题为“推进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新发展”的主旨讲话,提出了坚持继往开来,维护共同利益;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创新;坚持务实合作,促进互利双赢;坚持团结合作,共建和谐世界;坚持全方位合作,推动中非关系立体化发展5点建议。
论坛搭建对话平台
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成立标志着中非关系进入了21世纪发展快车道;2006年,北京峰会更是确立了“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与政治、经贸交往的突飞猛进相比,民间交流起步晚、潜力大。
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中国企业到非洲去;同时,越来越多的非洲人在中国留学、经商,人员双向流动日益频繁成为一种趋势,也增进了彼此的动态认知。
一边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边是世界上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中非民间组织承担着相同的发展使命,面临相似的挑战。”肯尼亚国家遗产和文化部常秘阿荣博士说。
“问题是中非民间对于中非双赢究竟有什么想法,声音还听到的不多。中国民间组织到了非洲要找谁?当地究竟是需要环保还是教育领域的合作?这都需要通过搭建平台,相互了解。”中国民间组织国际交流促进会副秘书长李力清说。
中非民间论坛正是响应这种信息对称、帮助对口的需求而生。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北非研究所非洲研究室主任贺文萍认为,机制化建设很重要,本届论坛具有标杆性意义。目前的中非关系发展,仅仅依靠传统的官方渠道是远远不够的。
“事实上,中国在非洲的项目跟当地群众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而官方层面与民间层面的关注点和所能获得的信息是不同的。”贺文萍说,“我们先要弄清楚非洲各国有哪些民间组织,究竟能在哪些专业领域进行有的放矢的对话。”
惠及普通老百姓
从小处着眼、自下而上推动草根合作,切实让老百姓享受到发展的成果是与会者在合作方式上的共识。
先行者已经“摸着石头过河”了。
爱德基金会在去年启动了马达加斯加沼气池项目,目标是在当地的农村社区建设、维护和管理500口沼气池。
爱德基金会研究发展部主任佘红玉在论坛现场算了一笔账:建一个8立方米的沼气池每年可生产沼气400立方米,节约薪柴2000公斤或节煤3吨,全年可产生直接经济效益600元。
爱德基金会目前已经在中国农村修建了1万口沼气池,海拔最高的位于青海玉树地区。现在,他们把项目带到了非洲农村。在完成了前期的培训和模具制作,未来两年将进入工程建设阶段。
今年初,中国和平发展基金会和苏丹环球健康基金会共同开展的“光明行”活动为苏丹200多名白内障患者进行了免费的手术。
苏丹前国家元首阿卜杜拉赫曼·苏瓦尔·达哈卜评价“光明行”深入到群众中间,不仅是帮助病患重见光明,也是对两国友谊的有力推动。“中国民间组织和非政府机构对于非洲的帮助是真诚的。”他说。
中非关系立体化
“实际上,民间组织扮演了一个中间人的特殊角色,它一头连着政府、一头连着老百姓,它具有灵活性,也更贴近实际需求。”刚果(金)卡比拉基金会协调员尼昂布韦说。他希望此行能在中国寻找合作伙伴和合适项目,让刚果人掌握更多技术和技能,实现自主发展、摆脱落后。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亚非发展研究所所长徐伟说,中非合作下一个阶段,政府搭台、非政府组织唱戏的模式应大力倡导。
近几年,中非政治经济关系的蓬勃发展遭到了西方媒体的非议,部分非洲媒体也受到了这种舆论的消极影响。
多位与会专家都认为,密切民间交流,中非人民坐下来一起直面问题,客观分析彼此不同的视角,将有助于消除误解,推动中非关系的可持续发展。
摩洛哥亚洲研究中心主任穆斯塔法·拉兹拉吉说:“目前,一些非洲国家的国内形势比较敏感,给中非合作带来一定困难。但我相信,中国有能力面对这些困难和挑战。因为中国有着丰富的政治和外交经验。另外,中国在非洲有大量的投资项目,这些都将是中非稳定交往的保证。而非官方组织间的合作有利增加中非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文联主席、中国民间组织国际交流促进会会长孙家正在论坛闭幕式上宣布,论坛根据非洲需求启动了“中非民间友好伙伴计划”,规划了中非民间组织未来3年在非洲开展包括艾滋病防治培训、小型水利设施建设、法律培训在内的8项民生活动。
作者:戴盈 姜德群 夏晨 刘兆权 (来源:新华社)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