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夜谈
上周五,本报独家披露了“彩电企业涉嫌骗取节能补贴”,不少分析师看来,“涉嫌骗取补贴”这一信息是家电股本周一大跌的“导火索”。
本报披露的信息在家电卖场可以轻松得到验证,“虚假宣传”、“标识混乱”的结果难免会让人产生“涉嫌骗取补贴”的联想,但在问题曝光后,一些企业的做法不是尽快去弥补存在的问题,而是将责任推向了终端的“个别人员”。
让我们来看一下某彩电企业高管的公开表态,“出现骗补的说法实际上是媒体对个别一线促销员促销口径的误读”,这种“喊冤”的方式与热门社会新闻中,将责任推给“临时工”有异曲同工之妙。而消费者去买产品,面对的只能是“个别一线促销员”,如果“个别一线促销员”的说法都是错误的,消费者怎样去信任她所推销的品牌?不在现场的高管,又怎么得知记者与“个别一线促销员”的交流是被“误读”了。
“国家家电节能补贴标准和实施细则虽已经下发,但企业尚未进入正式申报补贴阶段,哪来的骗补?”。对于这样的质疑,产业观察人士刘步尘认为,“骗补”成功与否与是否存在“骗补”的行为之间并不具有直接关系。
事实上,笔者只是想提醒企业,在节能补贴这样的惠民工程中,严格执行各项规定是一家负责任企业应有的表现。而截至昨日,记者再次在广州的家电连锁卖场进行调查时仍旧发现,彩电企业的能效标识依旧混乱,样机上要么没贴能效标识,要么贴在样机背后。贴着“节能补贴”字样的样机能效指数仍旧不达标。
“个别一线促销员”说,与空调、洗衣机等产品不一样,彩电的边框较小,贴不下能效标识,一般都贴在包装盒上。这也意味着,要想看彩电的具体能效,消费者需要将产品买回家后才能知道个究竟。而对于样机能效指数不达门槛就贴上“节能补贴”宣传的问题,“个别一线促销员”又说,贴在那只是宣传,样机不达标,送回消费者家里的产品都是经过能效升级的,“肯定符合要求”。
同样外表的彩电,我们哪知道你有没有经过升级? (来源:广州日报)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