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到相册
> 国内要闻 > 时事
国内 | 国际 | 社会 | 军事 | 评论

张天蔚:医生黑名单是内部黄牌 约束效力不大

2012年07月19日12:50
来源:中国广播网
  【事件】

  7月18日,卫生部就《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行为规范》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中国医师协会副秘书长谢启麟表示,医师协会作为医师的行业协会,对于加强医师队伍建设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医师协会希望制定一些行业内部测评,目前正在考虑制作医生“黑名单”。

  【中国医师协会计划制作医生"黑名单" 加强行业规范】

  中广网北京7月19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中国之声特约观察员张天蔚对此作出独家点评:

  张天蔚:

  卫生部等机构发布了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行为规范,现在一般都简称为医生行为规范,从颁布开始就有媒体从各个角度为这个行为规范归纳出各种要点来,比如不得收红包、不得倒号、不得过度医疗等等,但是大家关注最多的还是所谓的设立医生“黑名单”。

  其实对“黑名单”不必过度在意。首先“黑名单”究竟什么时候设立还不明确,中国医师协会副秘书长谢启麟先生也只是表示正在考虑设立“黑名单”,可能是先抛出一个气球观察风向,看看医生的反应、舆论的反应,看看可行不可行,所以时间上就很难说。

  其次,这个“黑名单”肯定会非常小,只有很少的医生会进入。

  另外,这个“黑名单”对医生约束的效力是值得怀疑的。医师协会理论确实有对医生进行约束的强制力,尤其是在西方的制度下面,当一个行业协会对会员设立禁入令,比如某个医生进入“黑名单”,他的从业资格就被剥夺了,哪家医院都不敢用他。但中国是行政主导,有人就质疑必须卫生局、卫生部发才管用,所以“黑名单”究竟有多大的效应也很难说。谢启麟就在公布这个消息的同时也说了,即使有了“黑名单”也不会对公众公布,它仅用于内部公示,还不是内部的所谓进入令。

  这个所谓的“黑名单”并不像我们猜测的“红牌”,而是一张内部掌握“黄牌”,所以这对医生究竟有多大的震慑作用很难讲。大家与其把注意力放在“黑名单”上,不如更多的放在对医生日常行为的规范和如何培养医德上。

  现在医患关系紧张,大家认为用“黑名单”震慑医生可以改善医患关系,其实很难做到。因为能入“黑名单”的医生一定是在底线之下地,我们真正需要的是能够促进医患关系改善的、在底线之上的好医生,剔除个别坏医生对改善普遍医患关系没有太大帮助。
广告

我要发布

  • 热点视频
  • 影视剧
  • 综艺
  • 原创
广告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

客服热线:86-10-58511234

客服邮箱:kf@vip.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