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三公经费”公开)如何更好地回应百姓期待专家谈2011年度中央部门决算公开
新华网北京7月19日电(记者韩洁、安蓓、徐蕊)截至19日下午19时,92家中央部委在其网站上公开了2011年度部门决算及“三公经费”等情况。
这是中央部门继去年首度向社会公开“三公经费”之后,第二次向社会公开“三公经费”预决算情况,并首次分部门公开行政经费。
与去年相比,今年公开有哪些亮点?如何更好地回应百姓期待?新华社记者在追踪各中央部门公开内容的同时,采访了业内权威专家。
一日公开逾90家公开更加迅速集中
与去年中央部门首次公开“三公经费”持续时间较长不同,今年各中央部门在19日当天“爆发式”集中亮相。截至19日下午19时,已有92家部委在其官方网站上公开了部门决算及“三公经费”等情况。
按照有关规定,今年6月3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查批准2011年中央决算后,财政部要在20日内批复中央部门决算,中央部门收到财政部批复后陆续向社会公开决算。
财政部有关负责人指出,今年中央部门是在收到决算批复后向社会公开决算等相关信息,公开更加迅速集中。
财政部财科所副所长白景明对记者说,如果说去年首度公开“三公经费”是一次改革探索的过程,今年的“三公经费”公开在总结去年经验基础上实现了更大进步。
“同时同步集中公开,并且大部分出现在部门网站的显著位置,中央部门今年公开的态度更值得肯定,更显规范与及时,有助于公众更好了解情况,化解疑问。”白景明说。
“三公经费”亮“细账”更好地让百姓了解和监督
查看已经公开“三公经费”的部门网站,一系列细化公开的举措引发关注。
“与上半年公开部门预算一样,此次各部门决算公开不仅统一了格式,而且内容更加细化,普遍增加了部门职能、机构组成等说明性材料,有的还提供了一年来的事业成效,更方便公众对比了解情况。”白景明说。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在“三公经费”细化上亦有突破,比如详细说明了与“三公经费”支出相关的车辆购置数及保有量、因公出国(境)团组数及人数和公务接待等情况。
“作为预决算公开的突破口,"三公"经费公开逐步细化说明,有助于更好地接受百姓监督,这样政府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的随意性就会得到遏制。”中国财税法学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刘剑文说。
此外,今年相关部门在决算公开的文字说明中增加了名词解释,对预决算、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方面的专业名词进行了说明,对“三公经费”、行政经费的概念进行了解释。
白景明指出,向公众解释“三公经费”的概念,告诉大家单位公车支出涉及公车购置及租赁费、燃料费、维修费、路桥费、保险费、安全奖励费等方面,在回应社会质疑的同时,有助于社会公众更清晰地解读公开的数字背后的信息。
部门行政经费首亮相内容更全面
除了向社会公开“三公经费”预决算,今年中央部门决算公开的表格也由2张增加到6张,内容更加全面。
与去年相比,今年中央部门决算公开一大亮点是各行政单位、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的行政经费首次向社会公开。
财政部有关负责人介绍,去年仅在公布2010年中央决算时向社会公布了中央行政经费的总数,今年在继续公布总数的同时,首次公开了各行政单位、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的行政经费支出情况。
不过,记者仔细梳理各中央部门网站发现,在公开部门决算的部门中,并非所有部门都公开了行政经费。
对此,财政部有关负责人指出,这是因为行政经费专指行政单位、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履行行政管理职责、维持机关运行开支的费用。行政单位主要包括政府机关、人大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等,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主要包括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等。因此,不属于行政经费统计范围的部门和单位,就没有行政经费的公开内容。
职责任务不同部门“三公经费”存差异
目前各部门“晒”出的“三公经费”账单,从不足百万到超过20亿元,不同部门间差异很大。
“部门职责不同,"三公经费"会存在差异,这是正常现象。”白景明说,有的部门职能特殊,用车较多,如公安部,执法用车很多;有的代表政府外交活动很多,如商务部,出国费用会相对多一些,因此不宜直接就数字简单作比较。
此外,不同部门人员数量不一,也导致“三公经费”产生差异,特别是实行垂直管理的单位,由于财政供养人员较多,其“三公经费”相对较高。
白景明指出,此次不少中央部门不仅公开了财务收支数据,还对部门职能和单位构成、对支出的具体用途等信息也进行了解释,这样社会公众在面对不同部门决算数据时,就能结合部门的实际情况作出更为客观的判断和评价。
“比如,有的部门是中央垂直管理单位,支出规模是由几千个单位汇总而成,支出金额较大是一种客观事实。”白景明表示,部门支出是否正当、合理,要结合部门工作职能、承担的任务、机构设置和人员数量等实际情况综合分析判断。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