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本上写满了工整的镇江方言。 |
六旬工程师痴迷镇江方言 20年时间写11万字方言集锦
他是镇江方言发音人,他的镇江话被纳入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从手抄本到电子档,20多年来他致力于地方方言保护,搜集镇江方言单词6000多例,俗语、歇后语近1600余条,近义词归类约有6000多个,以及5000多条各种词性的镇江市区方言,撰写了13万余字的《镇江方言集锦》(暂命名),他就是镇江草根方言保护者、今年已经64岁的许金龙老先生。近日,金陵晚报记者获悉,老先生20余年的心血《镇江方言集锦》(暂命名)即将出版,目前已经向江苏省版权局申请获得了该书的著作权。
高级工程师爱上方言文化
许金龙今年64岁,镇江人,父亲母亲也均是地道的镇江本土居民。退休前,老许是个高级工程师,在当地的一家建筑公司担任高级工程师,而退休后的老许依然退而不休,做着工程监理的工作。
老许告诉记者,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自己便有意地搜集镇江市区方言的一些词汇,“那个时候随身带着一个巴掌大的本子,和附近老人聊天的时候,便将他们口中所说的地道的镇江方言中的一些词汇记录下来。”如今,老许刚开始用来搜集镇江市区方言的本子已经发黄发霉,一些纸张也由于年代过久开始脱落,本子的封面上写着“工作手册”几个红色大字,而在小本子的下方,则方方正正地写着“説詞解字”及“1987年开始搜集”等字。
“刚开始的时候觉得镇江方言蛮好玩的,就开始搜集,以后就越来越喜欢了,就一直搜集到现在。”而将镇江方言搜集起来的老许,会时不时地向儿女们及周围的年轻人“炫耀一番”,而周围年轻人纷纷表示新奇,“都说原来老镇江话是这么说的。”
慢慢地,老许搜集整理的方言已经从简单的词汇扩充到当地的谚语、顺口溜、行话等其他类别。此外,老许也慢慢开始研究镇江方言与周围地区方言之间的关系,及镇江方言形成的历史背景,而与此同时,老许对方言文化的兴趣也越来越深,渐渐地认识到地方方言保护的重要性。
将手抄版转成了文档
上个世纪40年代出生的老许上学时,普通话还没有推广,汉语拼音在当时也尚未普及,学生识字时用的都是注音字,因此,许先生在搜集整理时,为了能够用汉语拼音将方言中的字词拼出来,便又自学了汉语拼音,“有些方言里面的字在电脑上打不出来,也只能用拼音代替。”
2010年,许老先生的小本子上已经整理出2000余条,近5万字的方言集锦,而为了能够更好地将这些东西保存下来,老先生决定学用电脑打字,将搜集来的方言转化成电子文档,永久地保存下来,而在这期间,老人仍然不断补充、不断整理,大半年之后,老人的首版电子档的《镇江方言集锦》终于完成,而此时的文字数也已达到了11万余字。在2011年年初的镇江话发音人筛选活动上,当年63岁的老许成为镇江话发音人之一。
镇江方言保护困难
裴伟研究语言文字多年,目前就职于镇江市教育局,在他的眼里,镇江的方言难以实施保护,“镇江的标准方言实际上是五条街、南门大街的世居人口所持城区方言,但这部分人口已散去。镇江街头巷尾所说的镇江话,有一部分是苏北移民的语言的变异。有载体、有特色的方言,依靠地方课程来传承的,比如上海话、苏州话、泉州话,这些方言不仅有戏曲、评弹、评书以及文本小说,还有《词典》存世,但是镇江方言却没有。”裴伟说。 老许表示,希望自己的方言集锦能充当起镇江方言字典的作用,为镇江本土方言文化的保存和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