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街头的“卖报地摊”汤荔摄
中新网郑州7月20日电(汤荔)路边台阶上或是简易推车上,一叠叠整齐摆放的报纸,旁边或蹲或站着读报的、买报的市民,这就是郑州街头的简易报摊,经常光顾的市民称之为“卖报地摊”。
2012年4月,为解决“郑州报刊亭数量激增,占道经营成常态”问题,郑州市实施“退路进店”工程,拆除了全市421个报刊亭,自此,被市民形容为“就像闲时的一支烟”的报刊亭从郑州市民的视线中消失。但是,报刊不能不买,也不能不卖,于是,“卖报地摊”出现在郑州市一些广场的角落里或路边的人行道上,吸引着过往行人的目光。
7月20日上午,在郑州市一广场旁的简易报摊边,60多岁的安俊生边擦汗边向摊主询问是否有《南方周末》。
“到郑州才知道这里的报亭拆了,经过了解,有人告诉我要到超市去买报,可找了好几家超市,不是没报纸卖,就是品种太少,没有想看的报纸。”安俊生说,他是驻马店人,一个多月前被儿子接到了郑州,在郑东新区居住,那里找不着卖报的,“我今天一早八点就出门,坐公交车到市中心开始寻找,后来在一位清洁工的指引下才找到这里。你看,现在已经快十点了。”
跟安俊生一样感觉买报不方便的市民记者在走访中遇到很多。自报刊亭拆除后,郑州市民现在普遍面临一个“空挡期”。“买不到报纸,也不知道去哪里买,”安俊生一边拿着报纸准备离开,一边不放心地向摊主问一句,报摊明天是不是还在这里?
“买报的大部分是40岁以上的人,他们习惯这种阅读方式了,不像年轻人,没有报纸还有网络。”该报摊的主人牛民晓,一边低头整理自己的报纸,一边应付来来往往的顾客。每天上午是报纸销量最好的时候,牛民晓说,最近《参考消息》一天能卖40份,比一个月前几乎翻了一番。这虽然稍稍增加了牛民晓对“卖报地摊”经营的信心,但毕竟是地摊,心里还是有些不踏实。
“现在街头这些经营报摊的,有的是以前就没有报亭的,也有的是报亭被拆了以后没地方卖报才在街头摆地摊的。”董泽富是郑州市邮政局的一名普通报刊配送工人,他目前每天负责给7家超市、近20个报摊配送报纸。
“给超市配送报纸太麻烦了,走个程序要很长时间,而且他们也只负责签收,没有人管理,经常还会丢报纸。”董泽富说,自己负责配送的超市,每家的报纸品种平均不到10种,每种就三四份,几乎没有十元以上的杂志。“举个例子,有报亭的时候,《参考消息》我每天要配送近千份,现在总共不到400份,主要还是报摊在卖,超市送多了他们也卖不完。”
公开的信息显示,报亭拆除之后,郑州市官方曾经承诺,两个月内按拆除报亭1∶2的比例进店。但是据当地媒体报道,由于卖报利润低,许多政府计划的“退路进店”点并不愿意卖报,即使勉强接受了报纸,也不会派专人管理,街头更是鲜有看到出售报纸的商店。据媒体报道的数字,自4月以来,郑州市报刊零售市场呈现萎缩势头,整体销量下跌约80%。
“进店?房租一个月最少也要一两千吧?我五十多岁了,又是一身病,也不好找工作,干这个(卖报)干习惯了,先干着再说。”对于自己经营的“地摊”,牛民晓不愿多说。
郑州市报亭被拆曾经引起社会极大争议,被媒体指为“全国唯一一个无报刊亭的省会城市”,市民对此也贬褒不一。截止目前,这种争议的声音仍然存在。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记者在采访中注意到一个现象,不少拆除的报亭原址上,不是停放着车辆,就是被水果摊之类的摊贩“占领”了。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