珊瑚幼体。图片由陈偿提供
中新社三沙永兴岛7月22日电 题:“我们就像一艘永不返航的科考船”
中新社记者杨旭
“我们就像一艘永不返航的"科考船"!”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西沙海洋科学综合实验站执行副站长陈偿博士自豪地说。
中新社记者22日造访位于西沙永兴岛北京路上的这家实验站。进门大厅里,一台显示器正在运行,海上水文气象浮标适时传回的风速、风向、水位、水温、流速、流向等数据一目了然。
陈偿说,这些数据同时传输给西南中沙群岛办事处,由他们提供给渔民和相关船只作出海参考。
这只是实验站的功能之一。陈偿介绍说,该站2009年10月启用,成为广州“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综合野外台站。由于永兴岛地理位置独特,周边都是千米深海,该站就像一艘停泊在南海“科考船”,连续不断地采样、观测、研究。近3年来,已完成和正在进行的科研项目有10多个,有的科研成果已直接服务于地方工作。
上述的波浪潮汐观测监测系统就是其中之一。尤其是该站建立的从海南文昌清澜港到西沙永兴岛之间的波浪预测预报系统,保障了西沙补给船“琼沙3号”的航行安全。
西沙群岛珊瑚礁生态恢复与特色生物资源增殖利用,是该站又一个科研成果与海洋生态保护、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紧密相连的项目。
陈偿说,珊瑚礁对海洋生态变化极其敏感,是海洋生态好坏的标志性生物;海参是珊瑚礁生态系统的“清道夫”,以海洋有机物碎屑为食物,能净化海洋,又极具经济价值。所以,该站选择这两种生物进行人工繁育和增殖放流。
目前,在西沙赵述岛附近的泻湖内,正培育着造礁石珊瑚的浮浪幼虫500万,产生2~5厘米的造礁石珊瑚幼苗1万个,放流的海参稚参10万多头。
“建立育种育苗设施基地时,从"琼沙3号"一次运来20卡车的材料和设备,岛上找不到搬运工,只有我们自己干。从早上9点干到晚上9点,饭也顾不上吃。还要修水池、排水渠等,博士、硕士工作人员光着膀子干活。”陈偿回想起那段经历,连声说“难忘”。
“三沙市成立后,我们将与三沙市政府进行更广泛合作,扩大培育海洋生物品种并进行增殖放流,为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发展海洋经济服务!”刚刚当选三沙市第一届人大代表的陈偿充满自信地说。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