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5人的德州夏津县运输公司出租客运部,自2008年“接手”出租行业,80余辆出租车每月300元份子钱,4年累计可达115万元。前些日子44辆新增出租车经营权则卖掉570余万,扣掉付给出租车司机“股份”的240万元,尚余330万元。两者相加,保守估算“出租客运部”4年总收入至少可达440万。
夏津县交通管理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这些款项最终皆会汇入交通局账户。记者发现,在办公经费并未公开情况下,支出中 “出租客运部”3名电台接听人员每月每人1200元的工资似乎占了大头。有人质疑,当地交通局在 “曲线牟利”。记者 孙珂发自德州夏津
1
“亚飞亚”的倒下
夏津县运输公司早已存在,工商注册登记显示,经营内容涵盖“出租客运”内容,但该公司客运出租部成立前一直经营货运业务,并无出租车。
起初,夏津县唯一的出租车客运公司是夏津县亚飞亚出租客运有限公司。记者查知,该公司2004年11月2日成立,系张俊珍和赵宗仁夫妇分别出资30万和20万成立。时年只有33岁的张俊珍,占有该公司60%的股权。
2006年当地居民赵成购得一辆“亚飞亚”出租车,出租车经营权及车辆费用不到10万元。很快,该公司发展到82辆出租车。但在2007年初,包括赵成在内的出租司机群体经历了匪夷所思的一幕:一名同行到外县办事因没有运营证被查扣。
赵成等出租车司机纷纷检查车内证件,有的发现出租车运营证核发日期是2005年2月,而行驶证注册日期却是2006年5月。
检查发现,82辆出租车中,近30辆车的运营证系伪造!交通部门只核发了45辆出租车的运营证。警方侦办发现,伪造的营运证是张、赵二人让街头假证贩子所办。后张、赵被追究刑责。
“亚飞亚”风波并未就此完结。
赵成等人与“亚飞亚”关于出租车所有权的官司随之开始,先后经夏津法院、德州中院裁决,出租车司机与“亚飞亚”的关系定性为挂靠关系,赵成等人高价购得的出租车归于个人所有。
只是,运营证一年一审的出租车必须挂靠到出租客运公司。2008年4月份,夏津县运输公司出租客运部因此而生。
“我们是按照县里指示成立的新公司。”姜勇兴对本报记者说道。姜勇兴是夏津县交通运输局享受副局级待遇、并无实职的公职人员,作为局级领导主管出租客运。
姜勇兴在跟记者的交流中,多次将“出租客运部”称之为“新公司”。今年6月份,夏津县物价局关于出租运价调整的通告中也是如此表述,“根据亚飞亚出租客运有限公司和县运输公司出租客运部两家公司的申请”。
但记者调查发现,这个“出租客运部”并未进行工商登记,只是有独立于“母公司”夏津县运输公司的经理、会计。
“我们跟他们(出租客运部)的会计不是一体的,他们直接归交通局管。”运输公司内部人士说道。
夏津县运输公司为县交通局所属二级企业,如今的法人代表李丙厚今年刚自县交通局机动车维修行业管理所所长调任运输公司经理。
同期,原“出租客运部”经理王富元调至维管所任所长。姜勇兴坦言,夏津县运输公司只是“被挂名”而已。
记者现场发现,“出租客运部”在夏津县交通局监察大队三楼办公,一间办公室供3名临时人员负责电台叫车的登记、协调,另外一间办公室是现任经理李俊办公之所。
“我只是刚来了几天,很多情况都不熟悉。”当记者问及其财务、人事问题时,李俊如此作答。
在李俊之前,四年间还有三任经理。第一任是如今享受交通局副局级待遇的侯宪普、第二任为王研成(音译)、第三任为现维管所所长王富元。李俊到任之前,系交通局财务科副科长。有不愿透露姓名的前经理坦言,“经理也只是坐在这里,具体的事都是姜说了算。”
记者调查获知,这些公职人员担任经理,月工资收入交通局仍按行政级别予以发放。除此之外还有一名会计,以及负责电台叫车的三名话务员,并无其他组织体系和内部架构。如按姜勇兴所言,他们一直所称的“新公司”,用近乎空壳来形容并不为过。
赵成说:“我们出租车司机跟出租客运部的关系,似乎也就只限于每月300元的份子钱和电台叫车的协调。”
“出租客运部的经营模式,似乎离企业化经营的概念有些远”。
“新公司”近乎空壳
2
自2008年初至今,“亚飞亚”受到造假事件影响,基本退出市场。夏津所有出租车挂靠到了“出租客运部”,起初数字是82辆出租车,延续至2011年4月未有变化,后在换新车过程中出租车司机发现这一数字竟然变成了88辆。
在此期间,夏津县交通局并未增加、引入新的出租车公司介入经营。姜勇兴曾对记者表示:“出租车行业不好管理,(交通局组建公司让司机挂靠)不仅可以稳定市场,还可以解决出行的社会服务问题。”
没有其他公司竞争、没有新车介入,这期间,80余辆出租车经营权转包价格持续走高。2009年,夏津县一个人转包出租车,花费达到了13万元。“车越来越旧,价格却越来越高。”
赵成等很多出租车司机认为,“交通局组建了名义上的挂靠公司,在没有其他出租客运公司竞争的情况下,加上所拥有的行政许可审批,实际已经垄断了出租车这一资源。转包价格升高,只是在垄断体制下个体司机一点点的利益均沾。”
2012年4月份,夏津县交通局鉴于出租运力紧张,向县政府申请增加出租运力。4月21日,夏津县政府作出同意的批复,“出租客运部”获得44辆出租车的新指标,“亚飞亚”则在退出市场4年后“重生”,获得了30辆车的指标。
“小县城里17.5万的新车和经营权费用,我们大家都觉得非常高。一开始还有点犹豫,觉得卖不出去,可能会降价。但很快这些车的指标就被卖空了,我好不容易才弄到这辆车。”本文开头的老卢,就是这样“踩上了油门”。
“出租客运部”44辆出租车刨去每辆4.5万元的车辆购置费用,靠着经营权每辆车可以“净赚”13万元,如此一算数额竟达近600万元。
这笔钱没有被挂名的夏津县运输公司收取分文,“出租客运部会计直接跟交通局结算,收入归入交通局,用于于修路等公共服务。”姜勇兴说道。
只是这样的结果仍不免被人诟病,有人说:“在行政许可方面,按照规定交通局办理运营证等,除了工本费外不收取费用。但交通局通过下辖的公司,迂回揽得这笔巨额资金,也就成了曲线牟利。”
赵成算了一笔账,每月300元的份子钱,80余辆车每月可收24000余元。如今则是130辆车,每月份子钱收入近4万元。而记者从“出租客运部”了解到,每月3名电台接听员的总工资只有3600元,经理、会计由交通局发放工资,办公用房也属于其上级部门交通局。
“剩下的这些钱,又归了哪里?”
姜勇兴对本报记者谈及“公司”是否盈利时说,“不能说没有,只能说很少。”
盈利,只能说很少?
3
个体司机
抱团诉求
4
由于数量控制和准入限制,单个的出租车司机在跟挂靠公司对话时往往居于弱势地位。但在夏津县,此前发生的一幕颠覆了这个传统性印象。
赵成告诉记者,今年夏津增加运力的消息早已传出,本来只有80余辆车的市场,一下要扩充74辆车,他们自感利益将受损失,就抱团向政府诉求。
“当时交通局的局长亲自跟我们谈,立刻许诺春节之前不会增加,让大家安心过年。”赵成说,交通局对于“出租车市场稳定”的敏感让他们都觉得有些诧异。
年后,交通局想出一个“别出心裁”的方式稳定原有的出租司机。“让我们每人掏了1万元入股,44辆出租车卖了之后每人分得4.1万元,也就是让我们80多人每人平白赚了3.1万元。”一位司机说。
“这是我这辈子来钱最简单的一次,实在是想不到。”
出租车数量自80辆变为150辆,出租车司机直观感受到了收入的下降。今年6月中旬,夏津县运输公司出租客运部和亚飞亚出租客运有限公司申请举行运价调整听证会,起步价很快被调高。虽然官方一直在强调维修、人工成本的增加,但还是有居民提出了质疑。
“80余辆出租车一下增加至150辆,卖车的赚了大钱。还让我们居民为受损的出租车群体利益买单,有点不公平。”
运营证造假事件后,“亚飞亚”与所有出租车脱离关系,此后几年间未添置任何新车。更有甚者,交通部门一度有对外消息称,夏津县交通局将取消其经营许可证。谁也没想到,突然间“亚飞亚”又获得30辆出租车指标。
很多人疑惑,为何又是“亚飞亚”?
该公司老板赵宗仁对本报记者说:“这几年,经营许可证仍按期通过年审。只是,增加运力的申请书此前一直未获批准。”记者查询发现,“亚飞亚”的工商执照也一直未注销。
它的“重生”更让夏津出租市场各方对私人与交通管理部门的关系揣测纷纷。这里面,是否也有着“官”的身影?两家公司一墙之隔,电台的呼叫声彼此都能听得异常真切。
(注:文中老卢、赵成应采访要求为化名)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