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李泽民 发自北京
经过了延迟退休年龄的巨大争议之后,人社部昨日(7月25日)举行的第二季度新闻发布会颇受关注,公众寄望在这次会议上可以得到“延退”政策较为明朗的态度。
不过,新闻发言人尹成基昨天的说法与此前人社部的表态并无特别突出的变化,但他表示,在调整退休年龄问题上,可以借鉴和参考“对不同群体采取差别政策,并以小步慢走的方式实施,以减少负面影响。”
旨在主要纾解养老金缺口难题的退休年龄调整,能否给未来养老保险的支付“减压”,当下各方意见并未统一,亦有专家称“延退”并非是解决缺口的良策。不过就当前情况而言,尹成基强调,目前并不存在养老金缺口问题,今年上半年养老保险的积累资金超过了2万亿元,但少数省份养老保险出现了收不抵支。
部分省份借补助实现平衡 随着“银发时代”的到来,退休职工的基数不可避免地变得庞大,原本的统账结合制度在个人账户空账运行之下,如何进一步保证收支的平衡?
事实上,这一问题并非只是对未来养老之难的诘问。根据2010年人社部门对外的数据,养老保险当期征缴收不抵支的情况已有15个省市,缺口高达679亿元。
而在昨天,当有记者问及当下收不抵支的省份达到多少时,尹成基并未给予明确回应,只是称“有少数省(区、市)当期基本养老保险费征缴收入不抵支出,但有中央和地方财政的补助,都实现了收支平衡。”
由此看来,养老金收支的情况在一些省份并不均衡。《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曾实地调查了解到,像辽宁这样存在缺口的省份,目前其下辖的多个县市养老金缺口都达到10亿元以上。即便是那些未遭遇收不抵支窘境的省份,也在为养老金本身的保值增值寻找出路,当存银行和买国债产生的效益不足2%时,“救命钱”急需良策以避免缩水。
对于解决部分省份养老金收不抵支的途径,尹成基给出的答案是,“中央财政通过专项转移支付对这些地区的养老保险基金进行补助,确保按时足额发放。”
根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的梳理,中央财政对于地方养老金的“输血”每年都达数百亿元之巨。以2007年的数据为例,中央财政安排补助地方的资金是870多亿元。
可这对一些省份来说,依然无法解决资金的“饥渴”。清华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杨燕绥认为,若不调整当下的社保结构,转移支付很难走到尽头。
除去中央财政给予地方养老资金的补漏,扩面征缴亦成当下解决或者预防养老资金失衡的重要举措。在昨天的新闻发布会上,尹成基也指出,“下一步我们将通过加强扩面征缴、推动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等措施,实现基金的长期收支平衡。”
但在社保专家看来,扩面征缴是把双刃剑,尽管能在短期内充实社保资金,但当扩面对象进入退休之列,那个时候的支付压力远非现在可以比拟。
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曾表示,现在我国每年的扩面速度为2000万,2.3亿农民工中大部分没有加入进来,照此可以扩10年。在这样的窗口期内,养老基金仍处在结余状态,但10年后整体或将面临缺口。
延迟退休或“小步慢走”实施 尹成基表示,“养老保险制度事关亿万群众切身利益和国家经济社会长远发展,涉及面广,矛盾错综复杂,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
今年5月初,人社部相关官员曾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称,延迟退休只是时间的问题。根据社保专家测算,“延退”之后每年可以“补血”养老基金200亿元。这样的表态在随后的6月5日有了比较明朗的态度,人社部对外称将适时提出弹性延迟领取基本养老金年龄的政策,今年下半年将启动这方面的调研工作,同时召开座谈会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消息一出便引起舆论哗然,有民调显示超过96%以上的人反对延迟退休,其中最主要的理由就是 “延退”之后会给本来严峻的就业市场带来更大压力。
从国际经验看,支持“延退”的大多是白领;而反对“延退”的多为蓝领。因为年龄的增长对白领而言是积累优势,对蓝领而言则是劣势。
人社部门释放的政策信号,在经过一个多月的热议之后,让这项政策的制定者有了一定的研判民意的基础。尹成基在新闻发布会上也表示,“讨论中反映的观点表达了不同群体的多样性诉求,使我们更充分地认识到这一政策的复杂性和敏感性,我们将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总体框架中继续深入研究这一问题,并以适当形式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现有的研究材料表明,许多国家在调整退休年龄时都要预先若干年向社会公告,对不同群体采取差别政策,并以 ‘小步慢走’的方式实施,以减少负面影响。这对我们研究这一个问题是个借鉴和参考。”
以美国为例,据介绍,美国的退休年龄分三档,愿意提前退休的美国人可以最早在年满62周岁时退休并领取全额退休金的70%,此后每晚一个月退休,退休金水平都有小幅上涨;第二档是正式的退休,在年满67周岁可以申请正式退休并领取全额退休金;另外是制度鼓励的延迟退休,美国人可以最晚工作到70周岁,“以年龄换金钱”领到更多的退休金,这比正常退休多领大约1/3的退休金。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