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谈城市逢雨必涝:中国最缺“下水道市长”
2012年07月26日05:00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张培元
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瞬间就将很多陷入“摩天大楼建设竞赛”和“世界大都市梦想”的中国城市打回原形。据民政部23日下午发布的最新灾情,20日以来强降雨已致全国95人死亡,45人失踪。其中北京37人死亡,万余辆汽车受损,全市经济损失近百亿元。
《人民日报》24日刊发的一篇新闻则披露了一组更为尴尬的数据: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对国内351个城市排涝能力的专项调研显示,2008年~2010年间,有62%的城市发生过不同程度的内涝,其中内涝灾害超过3次以上的城市有137个;在发生过内涝的城市中,57个城市的最大积水时间超过12小时。
逢雨必涝、逢涝必瘫,几乎成为南北城市的通病。而日益严重的“城涝”现象背后,则是城市基础设施长期投入不足、历史欠账多,特别是地下管网、排水系统建设及维护的普遍滞后。毫不客气地说,对于很多城市管理者而言,他们看重摩天大楼、广场绿地、博物馆及地铁工程等“面子工程”,招商引资、全球500强企业落地等“面子经济”,却鲜有官员在地下管网、排水系统等“里子项目”上下工夫。
法国大文豪雨果曾经说过,下水道是一个城市的智慧与良心。巴黎素来多雨,有“爱流泪的女人”之称,但城市内涝情况几乎难见,其长达2350公里的下水道功不可没,这几乎是北京到深圳的距离。我们还经常在欧美电影中看到这样的画面其城市下水道宽阔通畅,甚至可以在里面撑船。城市里有了如此纵横交错、密如蛛网、庞大复杂、异常坚固的下水道系统,就等于有了一个容量巨大的地下水库,平时可以排水排污,洪水来临之时则能以最快速度将地表水引入地下,收集雨水并使之变废为宝。
正如网民所讽刺,中国城市现代化与世界的距离,就在于一条下水道。城市化、城市现代化,不只是表现在地面,更表现在地面之下。与巴黎、纽约、东京等国际大都市地下同样规模壮观的“地下之城”、“地下工程”相比,我们的绝大多数城市,地面之下的内容显得过于寒酸了。老城区下水道逼仄短小,新城区地下管网设计标准过低、建设滞后,某些斥巨资新修的道路甚至忽略了地下排水,以至于仅仅一场暴雨,积水就将路面泡坏。豆腐渣工程不可怕,怕的是政绩思维的豆腐渣化。如果我们的官员没有以一张蓝图绘到底、百年接力下水道之精神细心打磨看不见的“地下民生工程”,中国式城市化只能是徒有其表。
并非成长的烦恼,而是生命的代价。暴雨这味特殊的清醒剂在提醒人们:中国的城市化道路不能走偏,面对太多历史欠账,我们比任何时候更需要“下水道市长”。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