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过三峡工程治水用水实现“洪水资源化”
新华网宜昌7月26日电(记者刘紫凌冯国栋李思远)7月24日晚至25日,世界最大水利枢纽工程三峡大坝,经受了一次有水文记载以来最大的洪峰考验。
同样的洪水,不一样的境遇。过去祸害百姓的洪魔,如今因为三峡大坝而变得驯服,长江中下游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这次没有受到威胁。奔腾的洪水反而成为一种资源,被三峡工程驾轻就熟地利用,通过机组转发为源源不断的清洁能源,造福于民。
24日晚,洪峰流量达到每秒7.12万立方米,是三峡工程蓄水9年迎来的最大洪峰。通过科学调度,大坝下游主要站点水位涨幅在可控范围内。
洪峰抵达前,借助洪水带来的高水头和大流量,三峡工程32台巨型发电机组持续12天实现满负荷运行,发电量超过60亿千瓦时。通过电网调配,这些电量对缓解夏季用电紧张起到积极作用。
这不是中国第一次在三峡工程防洪调度中实现“洪水资源化”。
数据表明,在2009年长江汛期的防洪调度中,三峡电站增发5亿多千瓦时电量。
2010年,长江来水偏丰,汛期遭遇几轮洪峰,最大峰值过7万立方米/秒。通过科学进行防洪调度,三峡电站2010年增发63亿多千瓦时电量。
即便是在来水偏少的2011年,通过多次对汛期中小洪水进行拦蓄,三峡电站当年也增发电量28亿千瓦时。
负责三峡工程运行管理的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董事长曹广晶说,成功应对洪水,依靠的是“科学调度”和“精心运行”。
在经历过1954年和1998年两次大洪水洗礼后,“洪水”这个词在中国人心中留下了可怕烙印。
“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在饱受洪水冲击的长江中游地区,这样的防洪标语随处可见,侧面说明中国人对洪水的忧患意识。
正是出于这种忧患意识,中国人第一次以全体代表投票表决的方式,通过了修建三峡工程的决议。设计功能为防洪、发电、通航等。
据参与三峡调度的工程师赵云发介绍,三峡工程总库容393亿立方米,在世界上排名第22位。由于长江汛期来水量大,所以三峡工程无法像世界上其他大型水库那样,一次性拦蓄几年,甚至数十年的洪水。
在正常蓄水位175米至防洪限制水位145米间,三峡水库有221.5亿立方米的可用防洪库容。221.5亿立方米,相比世界大型水库,这个库容非常有限,科学调度因此显得尤为重要。
每年长江汛期到来之前,水位要消落至145米,腾出足够防洪库容迎汛。汛后再蓄水至175米,用于发电和为枯水期中下游河道补水。
就是在145米-175米间,通过科学调度,起起落落间,洪水可最大限度地变为资源、变为财富,造福人民。
今年汛期,为科学调度三峡工程,长江防汛部门共进行28次会商,向三峡枢纽下发了13次调令,“指导”三峡工程驾驭洪水。
“三峡工程的气象、径流预报手段已有很大提高,预见期增长,为防洪调度提供了保障。”中国科学院院士陈祖煜说。
调度好汛期洪水,不仅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也可以发挥巨大的社会效益。
2010年,三峡工程尝试借助汛末小型洪水,适度抬高水库水位,并首次将水库水位蓄至175米“终极”蓄水位。
次年,长江中下游发生50年一遇大旱,三峡工程启动应急补水调度,将2010年拦蓄的来水释放至下游干旱地区,有效抬高了河道水位,保障了沿线地区人畜饮水安全。
中国工程院院士陆佑楣评价说,三峡水库在汛末蓄水,并在旱季加大下泄流量,对长江中下游旱情起到很好缓解作用。
在经历了几次与特大洪峰的搏斗后,中国人“治水”和“用水”的方法和理念日臻成熟。
作者:刘紫凌冯国栋李思远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