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一身泥点,对于他们来说,这样的工作有些艰巨 摄/记者石爱华 |
学生小队灾区除淤 16名高三毕业生已参与清理五天
“马上就好,这就回去填志愿。”昨天,斑宇又接到了老师的电话,这已经是老师第N次打来这种电话了。因为昨天下午本该是他们这群高三毕业生补报志愿的时间。
如果按照正常的情况,此时的斑宇应该正在享受这个暑假。虽然他不愿意透露有关自己考试的情况,但是暑假中该有的懒觉、美食、游戏绝对是必不可少的。
而此时接电话的斑宇,正呆在房山区周口店镇南韩继绿茵小镇的一位李奶奶家。浑身泥点,脚上的鞋子已经快辨认不出样子。他身边有15名与他同样情况的同学,都在忙着帮这户在暴雨中成为泥塘的家庭做着清理。
户主李奶奶是位美籍华人,令人庆幸的是她在21日暴雨那天并没有呆在家中。“看水印就知道,当时水都到脖子了,我这把老骨头肯定跑不了。”李奶奶跟记者念叨着。
虽然人躲开了雨,可是大雨过后,李奶奶家里成了“沼泽地”,冰箱、沙发、桌椅拌着泥搅和在了一起。在美国生活过40年的李奶奶说,都成了“巧克力酱”。而李奶奶独自生活在这里,实在没有力量再进行清理工作了。
此时,斑宇他们出现了。
斑宇是这支爱心小队的组织者,至今他们已经去过房山很多受灾的地方,包括娄子水村等地。这已经是大雨后他们第五天出动干活。
对于这群高中生来说,清理工作非常艰巨,水退去后的泥沙沉淀在屋子里,最厚的地方有2厘米,小区门口更是堆了半米高的泥。斑宇和同学们一起用铁锹铲,用水桶往外倒,个个身上都挂了“彩”。
附近一家商店的老板听说来清淤泥的是高三毕业的孩子,拿出两双线手套给同学们。
经过四个小时的努力,李奶奶家终于有可以下脚的地方了。爱心小组的同学们说这只是“粗加工”,还要继续来。无意中,队伍中的一个姑娘揭下一块创可贴,大拇指一块皮被撕破。“最开始没经验,不知道戴手套,就这样了。”她说。
干完活儿,大家的鞋子都已经没办法要。斑宇一直帮一个女生用铁锹拉着鞋子走。女生则穿拖鞋走在路上。因为条件有限,不是每个同学都有雨鞋,都能穿着雨鞋去干活。
“我们能给的也不多,我们也是受难者,大家是互相帮助”。斑宇说,现在最缺的就是人手,其次就是工具。“能有更多人来就好了,男的更好,这是男人干的活儿!”斑宇说的颇为认真,“男人”两个字说的非常清楚。
“国安是冠军!”走在前边的一位同学抑制不住兴奋,高喊了一句给自己加油。他身上的国安队服上也挂着斑斑泥点,却压不住鲜亮的绿色,绿油油的甚是好看。 文/记者石爱华
记者手记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房山人,7·21特大自然灾害后,我被派往房山区城关镇采访。除了记者应有的责任感外,一种家乡情怀自始至终相伴,房山百姓之伤,我感同身受。
从京港澳封路路段一直南下,途经长阳镇、城关镇、周口店镇、韩村河镇,一路看见支离破碎的房屋、未能到达终点的“破车”和寻亲觅友的乡亲,这已经完全不是我所熟悉的路。印象最最深刻和令人痛心的还是每一个要说再见的现场。
48岁的一家之主杨继英再也不可能看到儿子结婚。葬礼上,他的妻子抱头痛哭。尚不懂世事的5岁孩子张恩还未进过学校大门,他被冲走之后,他的父母决定永远搬离事发现场。40岁的张金龙以为老婆被冲走时瘫坐在别人家里,当获知老婆被救,二话没说,给好心人下跪磕头。
“生死离别”才是这场自然灾害给人们带来的最难抚平的痛。房子倒了可以重建,而离开的亲人却从此阴阳两隔不能再见,“家里什么都不缺,从此就缺你了。”送别会上的一句话让所有人沉默。
重建工作已经开始,身为记者,我们只能以文字的形式纪念每一个离去的亲人。逝者家人心灵所受的伤害何时能治愈?恐怕只有时间能做主。
文/记者石爱华
本报记者石爱华在房山城关镇采访摄/记者付丁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