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赢得金牌不一定就赢得世界
2012年08月01日07:47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严辉文
第30届夏季奥运会正在伦敦精彩开演,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同期通过题客网和民意中国网,对全国31个省(区、市)5834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62.8%的受访者在持续关注伦敦奥运会。而金牌崇拜正在淡化,相比金牌数,78%的公众更重视中国奥运健儿赛出风范,国人最期待看到中国运动员胜不骄败不馁、赢得漂亮和敢于竞争。(《中国青年报》7月31日)
在奥运这场体育盛会中,金牌无疑是最激励人的目标,套用一句名言:不想拿金牌的运动员,不是好运动员。这么说,似不为过。因此,长久以来,我们都为金牌情结而痴迷、苦恼、兴奋、失落。一度,金牌就是造星追星的符号,是体育政绩的兴奋剂,是全民狂欢的理由,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是综合国力的象征,是民族自信心的标志,是体育运动的最高境界。也因此,有关方面为了奥运会上第一枚金牌的头彩,为了金牌世界第一的目标,为了旗手人选的确定,可谓绞尽脑汁,付出了颇多心血。
于是,我们有了金牌至上的举国体制,我们的竞技体育、商业体育与大众体育之间彼此悬隔。往往是最缺少群众基础的项目(如射击),我们却得了最多的金牌;而一个自行车大国,却在自行车项目上垫底。原来,我们曾经如此痴迷的奥运金牌,根本就不能完整代表我们体育事业的全部。
金牌欲望难免催生扭曲的体育价值观,“成者为王败者寇”便是。于是,得了银牌不能高兴,吴景彪脱口而出的话竟是“对不起国家”;周俊在举重台上失手,一些媒体一度干脆以“耻辱”来评价,全然忘记对运动员应有的尊重和“重在参与”的意义;孙杨力克劲敌朴泰桓,媒体把全然失真的狭隘话语当成其获奖感言;宝贵的镜头只聚焦冠军运动员,对于银牌、铜牌得主不屑一顾;在比赛进行时,地方官员、媒体将运动员的老父老母请到县城宾馆观战,而当该运动员未获金牌之后,官员、记者又一哄而散,无人理会人家失落的父母。
赢得金牌之后,几乎就赢得了全世界,相应荣誉、奖房奖钱、官帽许诺、商业赞助、广告代言等都一哄而上。一些地方一次又一次地影响金牌运动员的正常生活和训练,甚至于不惜为现役运动员建雕塑、命名场馆,可谓无所不用其极。而一些虚幻且不切实际的荣誉,反过来却可能影响运动员的健康成长。金牌得主被人讥为运动机器人,而在辉煌的金牌阴影下失利的运动员,则除了曾经擅长的项目外,缺乏起码的文化基础和谋生本领,搓澡的、卖艺的、出走的,不乏其人。
奥运是一个融入世界的舞台,既是展示和挑战的场所,更是向世界文明学习的良机。比这届伦敦奥运会与运动员的竞技水平的全面进步更宝贵的,是民众体育价值观的全面进步。比起金牌数,78%的公众更重视中国奥运健儿赛出风范,这就是明证。显然,不少民众比运动员、比体育行政管理部门更清醒地看到了体育真正的价值与魅力,更清醒地看到了体育与金牌、体育与明星、体育与政治、体育与人本身、体育与民族国家的关联和边界。运动员将逐渐被还原为有血有肉的人,金牌只是运动天赋和竞技水平的标尺之一,民众对获取金牌的体育赛事固然喜闻乐见,但又能超越金牌之争。笔者希望我们的运动员在国际舞台上,在展示运动天赋和大国公民的风度与自信的同时,更多地睁眼看世界,吸取世界文明的更多能量。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