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同学收藏的部分电影票
|
如今,看电影已经成为人们闲暇时很平常的休闲活动。但是在40年前,一张3分或者5分的电影票,还是让生活拮据的人们感到囊中羞涩。尽管如此,当年看电影的美好回忆依旧深深地留在了一代人的心中。最近,一位南京老人在网上发布了1969年、1971年、2011年的电影票,把跨越了40年的记忆一起晒出,让如今已到花甲之龄、当年的“小小电影迷”们感慨万千。
现代快报记者 王颖菲
跨越40年的电影票,勾起一代人的回忆
那张1969年的电影票,其实只是一张红色的小纸条而已,墨迹已经有点模糊,但还是能很清楚地看出上面印的字:“下关工人剧场。5排9号。”下面写着“隔场作废、概不退换,未满一公尺儿童禁止入场”的小字,反面则印着具体的放映时间:“六九年一月12日下午1时30分。”
另一张“71年8月11日7时30分”放映的电影票,地点是在长江路的人民大会堂,从“注意事项”里一下就能看出年代,“加强革命的组织纪律性,遵守会场秩序,爱护公物;提高警惕,严禁携带武器入场……”另一场1971年的电影院入场券则是铁路工人会堂的,放映时间为“七一年五月3日下午2时正(整)”。
最后还有一张,是2011年的一张大行宫附近一家电影院的票,上面除了片名、座位、时间,还写着,“票价30”。
这些电影票的主人是今年60岁的南京老人黄荣宝。早在上高中时,他就是个铁杆电影迷。而前三张电影票,都因为当时没空去看,而被完整留下并珍藏了起来。时隔40年再次发现它们,黄荣宝又惊又喜,将它们拍下来,发到网上与网友共享,也算是对自己青葱岁月的纪念。电影票以外,他还找到一张女演员王丹凤的照片,和故事片《一江春水向东流》插曲《月儿弯弯照九州》的歌谱,这些也是当时一并买的。
时光流过,那些承载岁月的电影院早已不复存在或不再担任放映电影的使命。于是,这些已经泛黄或墨迹不清的又薄又小的电影票,在穿越40年光阴后的“重见天日”,更显得弥足珍贵。而它们,也让许多从那个年代走来的网友感慨、欣喜不已,对这个群体来说,这也是属于他们的青春记忆。
当年3分钱一张票,如今涨了1000倍
实际上,黄荣宝也是在无意中发现这些“宝贝”的。
黄荣宝回忆说,当年,全家人的工资也只有二三十元,8元钱就够一个月的伙食,因此,3分到5分钱的电影票,在那时看来,毫无疑问是一项奢侈消费。
而当时电影院流行放的,大多都是抗日影片,比如《红孩子》《小兵张嘎》《地道战》等,一到寒暑假,几乎每天都有上映。这把十七八岁的黄荣宝馋坏了,为了看到某部特别喜欢的电影,他不得不拿出“不成功、便成仁”的“死缠滥打”精神,央求着家人提供“赞助”,这样的场景,每个月都会上演一两次。
黄荣宝的中学位于挹江门附近,因此,学校有时会组织学生到下关的电影院观影,黄荣宝必定场场不落。但因为经济条件实在紧张,那些不要钱的露天广场电影,便成了他满足自己对电影热爱的最主要的方式只要在布告栏里看到有关露天电影的消息,放映当晚,黄荣宝必定是那个准时带个小板凳、乖乖前去观看的忠实影迷之一。
有时到得晚了,前面的位置已经被占满,他干脆跑到影幕后面看反片,“也过瘾!”现在回忆起来,黄荣宝还是像个孩子一样,笑得合不拢嘴。
这样的对电影的狂热,一直持续到1971年,黄荣宝参加工作为止,因为他觉得,自己“不该再像个小孩子,要收收心,成家立业了”,于是压住了对电影的热情,也算是对自己青春岁月的一个告别。
不过,在黄荣宝最痴迷电影的这几年中,他收集了许多电影票存根、电影明星的海报等。因为喜欢唱歌,他还买了上百张的电影插曲的歌谱,“一毛钱20张,少看两场电影,就能买了。”但是,令他感到遗憾的是,几十年内,经过多次搬家,大多数珍藏已经遗失不见。而前阵子,黄荣宝在翻箱倒柜找东西时,无意在几本笔记本和书籍中发现了当年没有使用的电影票,也就是他之后发在网上的3张一张1969年的、两张1971年的。
黄荣宝还特意找出了一张去年的电影票,作为对比。这张硬卡纸做成的机打电影票,和40多年前的薄薄的小纸片相比,更加精致清晰;而另一个最大的不同是,当年3分钱一张的票价,如今已经涨了1000倍,成了30元。40年的岁月流逝,就在小小的4张电影票中,显露得淋漓尽致。
回忆
老年人:
每次放露天电影,都像是过节
这些久远的电影票,也勾起了许多更加年长者对于看电影的回忆。
74岁的杨奶奶说,她从上高中时就喜欢看电影。每逢周末,她都会和班上要好的女生一起去电影院,“有什么看什么,不过看的大多数都是些黑白的文艺片”。虽然家境较为优越,但与自己一个月6元的伙食费相比,几分钱一张的电影票还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于是,为了电影,从小衣食无忧的杨奶奶也悄悄学会了省吃俭用。
结婚后,杨奶奶将对电影的热情延续了下去。“当年哪有什么娱乐活动,没电视、没电脑的,有场电影看看,全家人都很高兴。”她开心地回忆道。在杨奶奶看来,最快乐的日子,是1970年、全家人一起从南京搬到湖北农村居住的那四五年时光。当年,每隔一段时间,村里就会有人来放露天电影。
《草原英雄小姐妹》《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总是被颠来倒去地放映,“随便放到哪儿,下面的内容都能说出来了”。
尽管如此,孩子们一听说去看电影,还是雀跃无比,连带着大人也快乐起来,全家人像是过节一般。
如今年纪大了,杨奶奶和丈夫很少再去电影院。有时女儿、女婿会带他们去,可老人们总觉得,这和当年全家人一人一个小板凳、对着看过十几遍的电影还翘首以待,不是一个感觉了。
对比
年轻人:
看电影,是文化,更是种生活
和当年看个电影如过节般“举家共庆”的心情完全不同的是,如今年轻人看电影,更多是抱着“找个地方静静坐下来”的目的。21岁的小罗就是这么想的。“看电影哪儿都能看,电视、电脑,”但她还是每周和男友去电影院看,“因为只有那儿不受打扰,轻轻松松、舒舒服服地过完两小时。”
此外,现代人看电影再也不是“有什么看什么”,特定的明星、导演、编剧,是他们选择影片的重要标准,此外,他们也会认真衡量影片的投资成本、拍摄公司、前期宣传等,来决定自己是否要投入资金和时间。
刚刚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的翟同学就有着一条严格的“甄选标准”必须是好莱坞制作。此外,如果是有约翰尼·德普、布拉德·皮特或安杰利娜·朱莉等喜爱的影星参演,或卡梅隆等喜爱的导演指导的电影,必看。对于这一辈的年轻影迷而言,电影,是文化,更是种生活。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