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侈品在华销售增速放缓 本土化、全球化缺一不可
新华网上海8月7日电(记者周蕊、陈爱平)近日多家奢侈品品牌发布的财报显示,包括中国区在内的亚太地区销售增速有所下滑,而高档酒类的牛气地位也有松动。业内人士分析,在华奢侈品长期采取的歧视性营销策略导致消费力外流,布局二、三线城市的“蜜月期”已过,近期内需略显疲态和奢侈品电商进军中国等是奢侈品增幅放缓的重要原因。
多项奢侈品在华销售增速放缓
对消费零售业界来说,“中国将是全球奢华消费增长最快的市场”早在几年前就已是业内的共识。然而,近期“北京元”消费“拯救”奢侈品品牌的预言似乎也遇到了现实的挑战。
近日多家奢侈品品牌发布的财报显示,包括中国区在内的亚太地区销售增速有所下滑,包括Burberry、PRADA、周大福在内的多个奢侈品品牌销售均显示出疲态。而一度价格“飞天”的茅台价格骤然暴跌,不复“一瓶难求”的盛况。
Burberry第一季度财报显示,亚太市场18%的增速依然是其增长最快的市场,在中国的同店销售保持了10%左右的增速,但增速相对去年的井喷行情有所下降。
PRADA2010年财报中,大中华区的销售收入增幅为69.1%(换汇后为58.7%),当年占到了亚太地区销售收入的58%;而2011年财报显示,尽管大中华区销售收入增速仍然领先于其他地区,但已下滑至40%。
周大福珠宝集团有限公司最新财报也显示,截至6月份的最新一个财季,其收入增幅仅为16%,利润率较高的珠宝镶嵌首饰在销售额中的占比由3月底的27%降至22%。相比之下,截至今年3月份的最新一个财年,周大福年收入增幅为61%。
而长期“只涨不跌”的茅台酒近期价格出现了松动,500毫升53度飞天茅台的售价从春节后经历了从“有价无市”到连续跳水数百元的暴跌行情。
内地购买奢侈品的主要阻力
对不少中国的奢侈品爱好者来说,除了国内外价差,在华奢侈品“时差式”上新、限量难寻的营销策略是他们难以在大陆购买奢侈品的主要阻力。
“比如,某大牌化妆品和知名插画师合作的限量系列,大陆地区比原产国的销售整整晚了一年,比台湾、香港的销售也迟到了半年。最郁闷的是不知道为什么化妆品的"芯子"获准销售,限量版的外壳却不能上市,原本这种圣诞限量、季节限量的产品买的就是个包装,这哪里还有购买的兴致?”上海白领郁林说。对这一品牌热衷的她“吃了一次亏”后,最终选择了每年限定推出的时间都请朋友从原产国带回或者找代购,尽管如此一来产品有时反而比国内专卖店的售价高,郁林依然觉得“第一时间拥有比什么都重要”。
购买奢侈品后往往难以享受到“奢侈售后服务”也让中国消费者如鲠在喉。记者调查发现,无论是皮具、配件还是化妆品、香水,消费者接触品牌的主要方式--专卖店或者专柜,大多并不提供真假鉴定服务。而品牌旗下的专属鉴定中心往往是“藏在深闺人未知”,而即使是在中国区的官网上也没有公开的联系方式。
来自麦肯锡等多家机构的研究报告均显示,过去几年间,二、三线城市奢侈品的发展速度已经有超过一线城市的趋势。事实上,除了定位和销售策略有所不同的Chanel和Hermes之外,包括LV、Gucci的多数国际一线品牌加紧布局,通过下沉销售网络开拓新的赢利空间。然而,随着渠道下沉、二三线城市地产租金高昂和人力成本的上涨,现在不少品牌的旗舰店的吸金能力已经不如以往。
另有分析认为,近期内需略显疲态和减缓的奢侈品消费也有一定联系。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2%,增速比一季度回落0.4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回落2.4个百分点。
去年以来,多家在国外奢侈品电商的网站相继进军中国市场,这些获得奢侈品牌正规授权的电商在打折季的促销幅度远远超过在国内的打折幅度,售价具有明显优势,加上上新品的速度有时也较快,对国内传统的专卖店渠道形成了新的挑战。
亚太奢侈品市场竞争激烈
业内人士指出,奢侈品企业在华发展不仅需要实现销售渠道和理念的本土化,更要秉持全球一体化的营销、服务和售后政策。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投资推广署署长贾沛年认为,和以前不同的是,亚太的奢侈品市场已经变得越来越复杂和更具竞争性,这就要求销售更多的本土化。比如,由于香港的奢侈品消费主要源于时间紧迫的外来游客,香港市场的奢侈品专卖店比较全球各地而言,具有明显的旗舰店大型化、奢侈品品牌积聚化的特点,这一点和大陆市场的奢侈品布局就有明显的不同。
来自麦肯锡的研究报告也认为,随着中国奢侈品文化的成熟,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会减少奢侈品消费的品牌集中度,向更为高端的定制消费和更为小众的二线奢侈品扩展,这就要求品牌有所侧重,在渠道和理念上实现“本土化”,培养忠实客户群。
作者:周蕊 陈爱平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