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自然》杂志网站刊载质疑叶诗文文章的截图。
图为《自然》杂志网站刊载道歉声明的截图。
当地时间8月6日,英国《自然》杂志网站向叶诗文和读者道歉,称其日前刊登的一篇质疑叶诗文的文章中“一些内容是错误的”。
当地时间8月1日,《自然》杂志网站发表题为《为什么奥运会上的卓越表现引发怀疑》的文章,该文作者尤恩?卡拉韦认为,叶诗文夺得伦敦奥运会女子400米个人混合泳金牌的卓越表现是“异常”的,即使当前的药检结果清白,也不能完全排除服用兴奋剂的可能。
该文一出,批评声四起。署名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化学系Lai Jiang的网友在《自然》网站上跟帖评论说,该文关于叶诗文表现“异常”的结论,来自不合适的数据比较,在统计学上是“典型的为了目的而选取数据”。即便药检结果清白也不能排除服用兴奋剂的说法属于“不可知论”,并不是科学的态度。
许多中国科研人员向《自然》杂志提出了抗议。北京大学著名学者饶毅4日向《自然》杂志总编辑发出了公开信,指出“卡拉韦的报道说得好听是草率,说得难听是种族偏见”。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从事分子和细胞生物研究的王立铭博士在阅读了这篇文章后发现,该文不仅在科学上充满逻辑错误和误导性,而且也带有强烈的政治和种族偏见。他当日就草拟了向《自然》杂志总编辑的公开抗议信,在多位华裔学者参与修改后,立即向全美和全球的华裔自然科学家发出并征集签名。
抗议信发出后在短短的两天之内,就征集到了来自哈佛、耶鲁、宾州大学、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加州理工等涵盖全美所有顶尖大学,以及来自英国牛津、剑桥,德国、法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挪威、中国等知名学府和研究机构的近1100名华裔科学家和学者的有效签名。抗议信中指出,这样的文章使《自然》杂志蒙羞,并强烈要求:“《自然》杂志立即撤回该文并公开向叶诗文及所有被无端指责的运动员道歉。”
在潮水般的批评声中,《自然》杂志主编蒂姆?阿彭策勒和总编辑菲利普?坎贝尔8月6日共同署名,在那篇文章下方以“编者按”的形式做了简短说明,向读者和叶诗文道歉,称关于运动员兴奋剂的争议由来已久,并非因国籍偏见才产生,也并非想对叶诗文提出任何指控。该网站还对原文的副标题进行了修改,并对文中的一些明显错误进行了改正声明。截至发稿时,该文作者并未就此事作出任何回应,并继续在微博上发表关于提高运动水平的药物的相关言论。
《自然》杂志于1869年在英国创立,在学术界享有盛誉,常与美国《科学》杂志并称为世界两大顶级学术刊物。“编者按”原文翻译如下:
“这篇新闻报道由原本就很热烈的关于叶诗文成绩的讨论而引发,类似的讨论以前在其他国家运动员取得出色成绩时也出现过。如许多批评所指出的,我们的这篇文章单单因为叶诗文的国籍就把她单独列出来是错误的。”
“这篇文章的原意是作为"解释者"专栏文章,解释"为何科学能够给这类有关出色成绩的辩论一个答案",而不是细致分析运动员们的具体表现数据。之前,其他人的一些分析使我们相信,将叶诗文的成绩描述为"反常"是公平的因为她的表现数据的确不同寻常。但是我们承认,把上述各种错误联系起来,以及缺乏对具体数据的细致讨论(事后看来我们很后悔这一点),这两点给了读者"我们支持对叶诗文的这些指责"的印象。而这完全不是我们的本意。我们因此向我们的读者和叶诗文本人道歉。”
王立铭在获悉《自然》杂志道歉后表示,叶诗文获得冠军后,部分西方媒体有一种阴暗的心态表现,长期以来对中国刻板和固有的印象表露无遗。如何纠正这种谬误和偏见,我们要直截了当地说出我们的抗议;而且抗议要有足够的力量。所以在抗议信的最后部分明确向《自然》杂志表示,“在贵刊道歉之前,所有参与签名抗议的学生、学者将不再为《自然》投稿、审稿;不再订阅《自然》及其子刊;不在《自然》上刊登任何广告。”
英中体育文化交流协会会长王海矛对记者表示,西方媒体出现这种不负责任的言论,主要是对中国游泳队缺乏了解,仍然用旧的目光和思维审视中国游泳队,对其取得进展持怀疑态度,甚至进行恶意攻击,这也显示了标榜“自由”的西方媒体职业道德的沦丧。
(本报伦敦、布鲁塞尔8月7日电 )
科学论证应以事实为基础(链接) Lai Jiang在跟帖评论中说,包括我在内,几乎所有的科学家都认为《自然》是最有影响力的自然科学杂志之一,但该杂志竟然发表了这样一篇充满偏见的文章,真是一种耻辱。作为普及科学的一个渠道,作者和编辑至少应该为读者提供正确语境中的事实,但在这篇文章的处理中,他们很明显没有做到这些。
第一,为了说明叶诗文成绩的提高,卡拉韦将她在伦敦奥运会400米混合泳的成绩与2011年上海世锦赛上的成绩做了比较,并得出结论认为提高将近7秒的成绩是“不可思议”的进步。事实上,叶诗文在2010年亚运会上的个人最好成绩是4分33秒79,比这次奥运会上的成绩快了5秒38。在体育比赛中,金牌与银牌的差距往往只有0.1秒,我看不出有任何理由把5秒38当成7秒。
第二,叶诗文现在只有16岁,身体仍处在发育期。对于一个成年游泳运动员来说,两年多提高5秒似乎是不可能的,但对于一个少年来说是没有问题的。澳大利亚游泳运动员索普就对媒体说过,他在15岁至16岁期间,在男子400米自由泳比赛中就提高了5秒。包括卡拉韦在内的很多人都很难想象杰出的游泳选手是如何通过科学而不懈的训练提高成绩的,但根据“天哪,我不敢想象那是真的”就匆匆得出结论认为出色的成绩是“不可思议的”,这是多么荒唐啊!
第三,将美国游泳选手罗切特最后50米的速度和叶诗文进行类比也是不科学的。诚然,罗切特最后50米确实没有叶诗文快,但是罗切特在头300米中遥遥领先。叶诗文在前300米中一直落后,就靠她的强项,也就是最后的自由泳来赢得比赛。没有提及这种战略差别,也没有说明罗切特最后成绩比叶诗文快出23秒25,卡拉韦是想构建这样一种幻象:在同样的赛事中,一名女子比游得最快的男子还要快,这让人听起来就会产生“不可能”的第一感觉。
第四,这是一个谬论。在同一比赛中,有4名男游泳选手在最后50米比罗切特(29.10秒)和叶诗文(28.93秒)游得要快,他们分别是:日本的萩野公介(28.52秒)、美国的菲尔普斯(28.44秒)、日本的堀畑裕也(27.87秒)和澳大利亚的弗雷泽—福尔摩斯(28.35秒)。如果我是作者,我不会选用罗切特作例子。卡拉韦在这里到底想展示怎样的科学勇气?如果罗切特是冠军,我们就得判定他每一游都领先,这是什么逻辑?这样向读者介绍科学是很糟糕的。
第五,卡拉韦直接引用了罗斯·塔克(南非开普敦大学运动心理学家)的话,暗示药检通过也不能排除服用兴奋剂的可能。《自然》真想告诉读者这样的不可知论吗?如果是这样的话,我想至少一半在《自然》上刊登的同行评介科学论文都应该撤回。卡拉韦的文章可以解读为,他认为所有的运动员都有可能服用兴奋剂,只是有关机构不能检测出来而已。也许有个别“漏网之鱼”,但我们不能就此判定所有的检测结果都无效。让我们客观合理地看待问题,接受世界反兴奋剂机构胜任工作的现实。
第六,卡拉韦在文中强调药检不可靠,称“几乎没有人未通过奥运会药检”。而世界反兴奋剂机构的新闻稿已经证实,对参加本届奥运会运动员的药检工作早在开幕式前6个月就已经开始,共有107名运动员因被查出使用兴奋剂而被禁赛。如果想科学地报道疑似用药的故事,应该全面地向读者提供所有资讯,让读者去辨别,卡拉韦在论证中仅仅使用有利于自己的论据不科学也不是好的新闻做法。《自然》登载他这样的文章,无论是科学研究还是新闻报道都是不合适的。
(本报记者任彦、骆青摘译自《自然》杂志网站)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