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专家参与国家航天“传奇” 联手维护航天员健康
2012年08月09日18:27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香港8月9日电 题:港专家参与国家航天“传奇” 两地联手维护航天员健康
中新社记者 贾思玉
刘洋在“天宫一号”内蹬自行车,景海鹏使用拉力器锻炼手臂,航天员被抬出而非自行走出着陆舱……在“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中,三位航天员的一举一动牵动着人们的目光,同时也被追问:为什么?
科学研究表明,在太空微重力环境下和密闭狭小的空间中,航天员长期飞行会令生理与心理健康受到影响,比如肌肉萎缩和骨丢失,而这正是香港中文大学研究团队与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ACC)多年来联手攻关的难题。
“特别是松质骨,比如脊柱、手腕、髋骨和股骨,因为新陈代谢快,在失重状体下受损比较厉害。”参与课题研究的中大医学院矫形外科及创伤学系讲座教授梁国穗对中新社记者说。此外,中大骨、关节、肌肉实验研究室主任秦岭教授指出,过往有事例显示,航天员着陆后急于活动导致骨折。
太空环境对人体肌骨的无形“侵蚀”究竟有多严重?西方早有相关研究,但是否适用于黄种人乃至中国人?中大与ACC瞄准这一航天医学中的重大问题,自2006年起历时3年完成了一项代号“地星1号”的课题研究。期间,由内地招募的14位志愿者模拟失重状态卧床60天,其中一组无运动,结果骨丢失平均5%至10%;另一组有振动运动,肌骨功能受损明显较小。
“这些参数对航天员健康监测、研发干预手段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为中长期的太空活动奠定基础。”除了提供一手数据,中大还提出对抗、防护骨丢失肌肉萎缩的阻抗振动措施。秦岭教授说,相信此次“神九”航天员的健康维护部分采纳了他们的研究成果。
中大与ACC有关航天医学的联合研究仍在进行,秦教授笑言,未来或许还有“地星2号”、“地星3号”……据介绍,双方正在中大深圳研究院建设联合中心,进一步开展“地为天用”的转化医学研究,以及“面向空间站应用的体液监测工作站研发”等专项研究。
“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代表团10日起将访港4天,势必掀起一阵航天热潮,但平日留心港人参与中国航天发展“传奇”的人并不多。事实上,香港科研学术界承担了多项重大课题,不仅涉足载人航天工程,也涉足探月工程。
香港理工大学工业及系统工程学系教授容启亮及其研究团队,多年来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合作,参与国家探月工程,他们研发的“相机指向机构系统”,明年就会由“嫦娥三号”带上太空。今年,理大又与空间技术研究院完成一项重要协议,两地专家将参与探月工程第三阶段的科研工作,研发一套“表取采样执行装置原理样机”,作登月取样之用。
“我们(指香港专家)设计的东西,与外国设计的形态接近,比较轻和灵活,思维会跳出框框。”容启亮说,香港科学家在精密加工、光学研究和电子资讯等方面拥有宽阔视野,未来可持续支持国家航天事业发展。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