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讯 图为:抱着国徽,刘波法官走进江夏区远景村村委会巡回开庭 |
本报记者余皓 实习生宋娅珍 通讯员李济森 陈芳 郭强国
位于武汉最南端的江夏区山坡街,设有一个法庭。该法庭管辖山坡、安山、法泗3个街镇,版图527.6平方公里,下有93个村(社区)、11万人口。仅有2名法官、5名法警的法庭,如何办案?在这个法庭工作两年多、承担了辖区内一半以上案件审理的法官刘波说,“村民住得太偏远,为尽量方便打官司的村民,我们会背着国徽,将法庭直接设到村民的家门口”。
记者随行,看法官背着国徽进乡村
本月上旬的一天上午8时,记者跟着刘波和他的同事,将国徽、绳索、条幅和一箱矿泉水搬到警车后备箱。8时40分,司机徐国庆发动警车,沿崎岖的土路前行,一路扬起灰尘。
这一天,刘波一行按原定计划,要到山坡乡远景村审理一起雇工建房事故伤害赔偿案。在该村附近打工的木工黄某受雇帮忙建房,不幸从断裂的撑梁上摔下,造成两根肋骨骨折,事发后房主、包工头均不愿担责,黄某只好打官司。
远景村离山坡法庭15公里远,原告黄某伤未痊愈,为便于原、被告诉讼,法官刘波决定将法庭设在远景村。车行20多分钟后,到达远景村委会门口,门口堆满沙石,几名民工正在和水泥,提灰桶。
下车的刘波,打开车后备箱,小心翼翼从车内抱出大国徽,走进村委会一间简陋办公室。他先在正面墙上挂上国徽,再将两边墙角钉上铁钉,挂上巨大的“江夏区人民法院巡回审理点”横幅,然后在桌上摆好“审判员”、“原告”、“被告”小牌匾。一个临时的简易法庭就布置好了。
临时法庭,向村民讲法律更需耐心
上午10时,当事人陆续到庭,设在家门口的法庭开庭审案。
如刘波所料,庭审并不顺利。房主李某辩称,已将工程发包给葛某,他对出事故概不负责;葛某也持相同理由,认为已将木工活发包给袁某,应由袁某担责;袁某则称,他和黄某有口头协议,黄某是做多少工程就拿多少钱,他并未赚差价,“我不是老板,不应担责”。
经一个多钟头审理,伤害事实基本弄清,刘波在庭上组织当事几方调解。经多次劝说,黄某将索赔标准从1.19万余元降至1万元,声称低于这个标准拒绝调解。而李某等三人则表示,最多愿各自出四五百元。
眼看双方分歧太大,记者预测此案会择日下判决,但出人意料的是,刘波法官再一次组织庭后调解。他先向原告黄某摆道理:没有提供法定的伤情鉴定,赔偿项中仅医疗费668元有单据,其他营养费、误工费索赔等缺乏明确的证据支撑,他建议黄某将赔偿金再降低一些,黄某一边听着一边点头。
但轮到做被告李某等几方的思想工作时,几方为各自该担的责任分成难以达成统一。转眼到了中午,刘波未喝一口水,苦口婆心又调解一个多小时,仍未有结果。刘波宣布择日再调解。墙上的大国徽被重新摘下来,刘波小心翼翼放上车后,又转头从车内取出“送法六进”案例汇编书籍,忙着向前来旁听的村民赠送。
“在乡村办案急不得,需要耐心,道理说透后,还要留时间给他们思想转弯,才能达到矛盾化解的最好效果。”回法庭的路上,刘波向记者传授办案心得。
记者昨日从江夏区法院采访得知,法官刘波就是用背着国徽下乡开庭的办法,一年办结乡村官司314起,还参与乡村的数十件非诉讼司法调解,他一度被评为武汉市法院系统“优秀法官”。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