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与奥运
伦敦奥运会落下帷幕,世界体育竞技赛场“中美争霸”的新格局尘埃落定。
本届奥运会举办前已召开了26届现代奥运会(另有3届因战争取消),美国曾16次雄踞奖牌榜榜首,苏联曾7次位列奖牌榜第一。似乎奥运奖牌榜上的名列前茅是大国身份的标志,其实不然。有些国家国力殷实,社会平稳,但奥运表现却平平无奇。有些国家或小,或穷,或动乱不已,但奥运成绩却好得令人咋舌。
这次的东道主英国的成绩也足以让英国人开怀,而1996年英国耻辱性地仅获1金。由于有良好的体育基础,只要舍得投钱,成绩提升会很快。当年,日本、韩国曾经借助体育“振奋国民精神”,在自认为达到目的、可以“转入常态”后,对竞技体育的国家补贴、投入降低,“收获”也就应声而降。
所以,不要被“国力和奥运成绩同步”这种个别现象蒙蔽了。大国,应当首先是民生大国,奥运佳绩顶多只能算锦上添花。有之不多,无之不少。
回到平常心,即便面对的奥运赛事有什么不公,当中国确实已经有“实力”可以说话时,没必要动不动就说过于激动的话。
回到平常心,曾经的日不落帝国,所办的第三场奥运会的总预算并不很多,但仍然可以办得令人激赏,奥秘就在于精神的完整性。
回到平常心,音乐、电影、酒精、周末派对、勾兑女孩儿,甚至卷大麻烟,才是英国大多数年轻人现实生活中的首要“任务”。
回到平常心,奥运就是一个大party,一门生意经,至多搭售了东道国的新颜与个性。
回到平常心,在很难找到免费场地游泳、打球的现实面前,奥运值得我们去深思。
策划| 本刊编辑部 统筹|谢奕秋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