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汉烈士遗照。 张和平供图
“红色特工”张汉。 记者潘恩战翻拍
近几年,谍战片《潜伏》热播大江南北,孙红雷扮演的我党地下特工余则成的形象感人至深。这些隐伏在秘密战线的先烈们,他们的名字鲜为人知,他们的传奇经历令人瞩目,他们的忘我牺牲令人叹服!
在《潜伏》大剧结尾,余则成被国民党保密局天津站站长吴敬中裹挟到台湾,继续他的“潜伏人生”。那么,余则成有无现实版的原型对照呢?有人猜是“吴石将军”;有人依据史料判定是“黎强”;还有人则言之凿凿地声称,真实的余则成是我党山海关情报组的骨干“红色特工”张汉。只是张汉没有像余则成那样抵达台湾,而是在前往台湾执行上级命令的途中,遭遇“太平轮海难”不幸牺牲,年仅27岁。
满门忠烈的张汉家族 近期,记者与张汉烈士的遗腹女台湾的张和平女士取得联系。生于台湾、长于台湾的张和平没有见过自己的父亲,儿时,她向长辈们问询父亲的经历时,知情者每每出语谨慎,且欲言又止。张和平只是隐约感到,父亲是一位年轻的、充满爱国情操的民族主义者,待到长大后,当了解到更多的内幕信息时,她才知道,父亲张汉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人!
1949年1月,张汉收到了组织上交给他的赴台船票:太平轮,1949年1月27日,二等舱47号。几天后,在台湾的李淑贤,收到丈夫张汉从上海发出的信,信中写道:“淑贤,无论生男生女,你都要好好地把他养大成人……”谁知,这竟成了张汉写给家人的诀别信。
张和平10岁丧母,是奶奶一手把她带大的。奶奶临终前,嘱咐张和平一定要把父亲张汉的问题“处理好”。在张和平交给记者的珍贵史料中,记载着一个为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而奋斗终生的英雄故事;刻录下那个艰危时代里,一个热血家族求索真理与光明的风云往事!
张汉,字大威,别号大楷,1922年3月30日出生于辽宁省西丰县一个富商兼矿主家庭。这一时期,东北正值奉系军阀主政的时代,社会比较安定。童年时期的张汉跟随祖父母生活在西丰老家,6岁被祖父张静波送入私塾,受到良好的启蒙教育,之后他又随父亲到哈尔滨居住,并入小学读书。
张汉从小就聪明伶俐,且很有爱心,常常将作业本、铅笔、橡皮等文具送给家庭贫困的同学。 1932年,日军占领哈尔滨时,张汉正在小学四年级读书,亲日的教导主任组织学生手持日本旗,列队欢迎日军入城,张汉不肯加入欢迎者队伍,遭到教务主任责打。这年张汉仅10岁,小小年纪,就表现出中国人的骨气。
当年,张汉家族在东北颇具影响力,但最令人称道的,则是整个家族的爱国情怀。张汉的祖父张静波是位爱国商人,热心公益事业,在当地很有影响,曾担任山城镇商务会长多年。上世纪初,他就倡导兴学,先后为东丰县横道河地区办小学一所,后扩大为中学堂。1932年初,他在荒山造林200万株,作为该学校的教学基金,又募捐500万石粮食,充作山城镇的中学经费。
在发展地方经济上,张静波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倡办投资东丰、西丰、辽源、山城镇等地的电灯厂,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他首创山城镇农工银行,倡办柳河开原储蓄会,在调节农村金融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九一八”事变后,他拒绝日本商人要求合作办“万寿节”活动。
张静波积极为被捕的爱国志士出铺保(旧时称以商店名义出具证明所做的保证)和交纳赎金。他还组织为期多年的“救济冬天贫民活动”,赠冬衣、设粥棚,颇受当地群众的爱戴。
张汉的父亲张维方,生于1902年,毕业于北京朝阳大学法律系,做过多年律师和法官,娶妻程凤兰。张作霖时代,张维方曾担任黑龙江省呼兰县法院法官,张学良主政东北时,张维方任哈尔滨高等法院法官和院长。
张维方主持正义,按法律办事,处事公正,为老百姓做了很多好事,深得百姓敬重。但是,他不买日本人的账,对日本军警宪特交办的要求严判的抗日案件,时常予以拒绝,日本人因此对他怀恨在心。 1938年2月,积怨已深的日本人硬给张维方扣上了“思想犯”的罪名,送“矫正院”反省,张维方在那里受尽了苦头,饱受折磨,后经同僚联名上书而被释放,不久于哈尔滨去世,年仅37岁。
张汉的叔父张维敬,1903年生于山城镇,1927年赴北平,就读于北京大学法律系,毕业后在西丰县女子师范任教多年,后于沈阳市房产局任视察员。新中国成立后,在文化部秘书处任校对,后因病退职。 1973年,张维敬病故于北京,享年70岁。
张汉的姑姑张维贞,生于1912年,7岁入西丰县立国民小学读书,初中毕业后考入北平国立师范大学附属女子高级中学;1934年,考入东北大学(“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大学迁往北平);1938年,因日军侵占华北,与几名同学赴南京投考入中央政大计政学院;1940年,从计政学院毕业,先后在财政部、滇缅公路局会计科、兵工总署驻滇办事处任职;1941年,在云南昆明结识董英斌将军并同他结婚。她是中华妇女联合会委员,国民党第一届监察委员,著有《中国古代钱币研究》一书。 2001年,张维贞在美国病故,享年89岁。
张汉的姑父董英斌将军,字宪章,1894年生于沈阳北郊的蒲河村一个较为富裕的农家。少年时的董英斌在蒲河村里读私塾,民国初年在铁岭师范读书,毕业后当了几年小学教员。 1920年,他进关闯荡,投考保定军校第五期步兵科,与傅作义是同班同学,毕业后入伍。 1924年参加直奉战争,受到张学良的赏识,被任命为上校参议;1928年,积极支持张学良的“东北易帜”,成为少壮派的骨干成员;1935年,董英斌出任东北军57军代理军长。
1935年,蒋介石命张学良的东北军进剿陕北红军。董英斌是东北人,赞成红军抗日主张,对进兵陕北持消极态度。董英斌的部队虽接近延安,却被他以各种借口按兵不动。这时,毛泽东发现董英斌有一定的爱国思想,便给董英斌写了一封信:“希望57军不要打红军,红军也不打东北军,双方联合,一致对日抗战,东北军应为家乡三千万父老乡亲而战……”蒋介石看到董英斌不积极进攻陕北红军,于是下令将其撤职保留原军职。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了西安事变,董英斌全力支持这一壮举。他是张、杨通电联署人之一,同周恩来接触较多,关系甚密。1945年抗战胜利后,董英斌同杜聿明一道接收东北,先被任命为东北行营中将参谋长,后改任为东北行辕参谋长。东北剿总成立后,他出任有职无权的副司令。董英斌不愿意打内战,故自1948年春起,便托病到北平闭居。
慈父惨死转变张汉人生观 1937年秋,张静波老先生送张汉赴日本留学。临行时,张静波嘱咐张汉:“咱们去日本不学他们侵略成性,杀人不眨眼的武士道精神,只学习他们先进的技术,为我所用,学成回国做一番大事业! ”这年张汉才16岁。他首先考上了日本东京专修大学,主要学习日语及普通文化课,1940年升入日本名牌大学早稻田大学经济系会计专业。张汉学习努力,成绩优良,尽管家庭富裕,但他一直很简朴。
1938年,张家发生了重大变故,灾难落到了张汉父亲张维方身上。因张维方再次拒绝日本宪兵送来的一批判死刑的案子,哈尔滨日本当局十分恼火,在没有请示新京最高法院的情况下,于这年正月,擅自将张维方以“思想不良”、庇护“反满抗日”分子之罪名,送进哈尔滨香坊的“思想矫正辅导院”,接受所谓的“思想辅导”。矫正院院长乔本凶恶狠毒,常常夜审张维方,硬说他同“反满抗日分子”有关联。哈尔滨的春天寒冷无比,乔本强迫张维方身穿单衣在通风口站立,然后逼他长时间跑步,直到晕倒在地为止。
哈尔滨高院一些有正义感的法官向最高法院强烈反映,要求释放张维方。最终,张维方于1938年5月被释放回家。日本人逼他辞职,剥夺他的律师资格。 1939年初,张维方在郁闷不平中英年早逝,享年仅37岁。
张维方去世后,家里人怕影响张汉的学习,没有将这一噩耗告诉他。早稻田大学有一个“东北留日青年救亡会”,后改为“东北青年救亡会”,这是一个学生反日进步组织,不是党的组织,但其中有许多中共海外党员,他们同晋察冀社会部有联系,张汉积极参加了这个组织的活动。
1941年秋天,张汉的叔叔张维敬秘密给张汉写了一封信,对他讲了张维方的遭遇和去世的消息。张汉获悉父亲死讯,痛苦万分,对日本人恨之入骨,决心将来为父报仇。他在“东北青年救亡会”的一次集会上,控诉日本宪兵如何在哈尔滨将其父迫害致死,激起留日学生们的反日高潮。 1942年冬,张汉以优异的成绩,领到了早稻田大学的毕业证书回国。
参与抗战成为我党“红色特工” 张汉于1943年初回国暂时在安东海关税务科工作一段后,不久被征入宪兵部队,由于他日语水平很高,被编入“宪兵特训班”学习。
当时因情报工作需要,东北救亡总会调张汉去关内工作,因此张汉向祖父张静波谎称不愿为日本人服务,想去关内闯天下。张静波老先生很爱国,支持孙子进关闯一闯,让他去找姑姑张维贞。临别时,张静波老先生对张汉说:"九一八"事变后,维贞就去北平学习了,后到南京,一去十几年,我一直没有再见过她。去年有人从关内来带口信,说她同一位国民党将军叫董英斌的人结婚了。 ”张静波希望张汉进关想办法找一找他们。张静波还给张汉带了一些金条和银元,作为路上的费用。
1943年5月,张汉和其他两位在大学很要好的进步同学重新穿上早稻田大学的校服,戴上校徽,装扮成日本大学生,从大连乘船到天津,转车抵达北平,暂住北平最大的绸缎庄“瑞蚨祥”(蚨 [fú]。古代用作钱的别称)。这家绸缎庄同张汉祖父张静波业务往来很多,张汉来之前,张静波已寄信给“瑞蚨祥”的少东家关照张汉,确保张汉一行人在北平吃住无忧。
张汉进关后,母亲程凤兰即被哈尔滨市日本宪兵队传讯,逼问张汉去向。尽管多次遭到毒打,但程凤兰对儿子张汉的去向始终闭口不谈,日本人无奈,只得将她释放。 1944年初,日本宪兵发现张汉去关内是搞抗日活动,又将其叔叔张维敬抓起来,严刑拷打。张维敬对张汉进关搞抗日活动一事矢口否认,日本宪兵便把他的妻子和两岁的孩子也抓进监狱。后经张静波重金营救,才得以出狱。此后,日本宪兵队便监视他们居住,并规定他们不经批准不得离开哈尔滨。
身在北京的张汉从报上得知董英斌于1942年出任第一战区司令,非常高兴,准备去洛阳见见这位久闻大名的姑父。这时,突然来了两个早稻田大学读书时的同学,领来了晋察冀社会部干部李振远。李振远说:“张汉同学,你在日本多次参加"东北留日青年救亡会"活动,表现很好,这次有任务交给你办。"青救会"许多同学为了抗日现在都回国了,他们从东北往关内不断来回走动,每次都要办"出国证",困难很大,我们需要安排一个人,在山海关"出入国境管理处"工作,你日文很好,他们正招聘这样的人员。我们已同有关人员疏通好关系,推荐你去做翻译,具体任务由山海关情报组负责人张大开同你详谈。 ”张汉当即表示:“我现在是国恨家仇集于一身,凡是对抗战有好处的事,我都能完成。我有一个姑爷叫董英斌,是国民党第一战区司令,中将军衔,驻防河南洛阳,我想找一个机会见他,从国民党军中了解一些情况。 ”李振远对张汉的这一想法非常赞成。
1943年6月,张汉化名张大威,到山海关警察局“出入境管理处”做翻译工作。“东北救亡总会”搞情报的同志出入关内外,通过他可以较快地办理“出国证”、“出关证”。他又从翻译警察局有关的日本情报、简讯中了解到不少有价值的情报,均由“山海关情报组”转给晋察冀社会部。
1944年春,张汉请了半个月的假,从山海关坐火车到天津,辗转几日才来到姑妈张维贞身边。张维贞见张汉长大成人,非常高兴。晚间,董英斌从前线回来,见到妻侄也很高兴,询问他在日本的学习情况,当得知张汉日语很好后,董英斌当即表示,近日他们从日军手中缴获了一批日文资料,正愁找不到翻译人员,希望张汉能多住几天帮助翻译一下。张汉认为这是接触日军情报的大好机会,欣然应允。在他夜以继日的努力下,这批日文数据仅用三天便全部翻译完成。在翻译过程中,张汉发现了日军1944年的华北行动计划和即将袭击大青山游击队的有关情报,他将这些情报全部记录下来,并将这些情报转交给我党地下组织。
张松 (来源:辽沈晚报)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