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瑞玉将毕生积蓄捐出设立奖励基金,6月14日,他颤抖着手在委托协议上庄重签下自己的名字。
|
他是给海洋生物上户口的人
90岁的刘瑞玉老人,在病榻上的最后时刻,仍念念不忘为之奉献一生的海洋科学研究事业,捐资百万设立科学奖励基金。7月16日,这位著名的海洋生物学家、甲壳动物学家在青岛辞世。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发布的讣告中,名字前长达216字的定语是对这位资深中科院院士与海洋科研结缘一生的肯定和总结。
精力旺盛,被称“常委”
刘瑞玉,中科院海洋研究所院士,中国海洋底栖生物生态学奠基人和甲壳动物学开拓者。从事海洋生物学和甲壳动物学研究65年,他撰写论文160余篇,专著10部,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自然科学奖等30余项。2007年,国际甲壳动物学会授予他“国际甲壳动物学会杰出研究贡献奖”。刘瑞玉是获此奖项的第一位亚洲科学家。
“活一天就要干一天”,是这位老人的格言。他的同事和学生们还能清晰地回忆起这位老人在一堆书之间佝偻着身子埋首工作的样子。胡敦欣院士回忆,他这位精力旺盛的同事有个流传甚广的外号叫做“常委”,没有周末,没有节假日,几乎一周七天呆在所里,经常加班到晚上八九点钟,许多年轻学者自叹弗如。刘瑞玉的助手郭琳博士介绍,为了节约时间用于工作,自老伴三年前去世以来,他没看过家里的电视。
刘瑞玉主编的《中国海洋生物名录》被誉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专著。从2004年起,刘瑞玉联合全国40多位专家编著,这部《名录》共有1627页,记载了46门22629种海洋生物,为全人类提供了可靠的中国海洋物种最新的户口簿。为此,刘瑞玉被称为“给海洋生物上户口的人”。2011年,89岁的老人还主持进行该《名录》的修订工作。
离世前三个月坚持工作
助手郭琳描述了刘老离世前三个月的行程。
4月下旬,癌症晚期的老人身体已经很虚弱,为了完成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课题,7天中他在北京、上海、南京、杭州参加了四场学术会议。之后因身体不适他被强制住院。在医院病床上他不顾医嘱为学生修改论文。5月20日,不顾手脚浮肿,刘瑞玉硬撑着参加博士生的论文答辩,必须靠搀扶才能站起来。
遗憾的是,这一次被病魔击中的刘老再没能重返他热爱的研究所。身体每况愈下,老人用虚弱的语气再三问身边人:“一定要告诉我,我还剩多少时间,我还有很多工作要安排……”
“最后,刘老在昏迷中还在喃喃自语科研的问题,我当时泪如雨下……”郭琳说。
临终前捐资百万设基金
去世前,刘瑞玉最后一桩心愿不是挂牵患病的孩子,而是将自己所有的积蓄捐出来。此前,他曾多次提出用毕生积蓄设立奖励基金,中科院研究生教育基金会考虑到老人的家庭并不宽裕,孩子有病需要花钱,每次都婉拒他的要求。这一次,老人一再坚持,弥留之际,心愿终得实现,捐出的100万将设立“刘瑞玉海洋科学奖励基金”,奖励成绩突出的海洋生物学专业研究生。
曾当过刘瑞玉助手多年的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相建海介绍,刘老家里不富裕,100万存款有50万来自于他获得的青岛市最高科技奖奖金。刘老的儿子患有心脏和肿瘤疾病,儿媳也患严重的肿瘤疾病,他却坚持把这些钱用在海洋研究事业上,提携后进、鼓励科研。老人的心愿得到家人的积极支持。
6月14日,中科院研究生教育基金会派专人到青岛,在刘老的病榻前举行了捐赠签约仪式。耄耋老人刘瑞玉用颤抖的手在委托协议上庄重签下自己的名字,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这一刻,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动容。
生活简朴的“方便面院士”
除了“常委”,刘瑞玉还有一个响亮的外号“方便面院士”。他身边的工作人员都知道,刘老有一个维持了20多年的习惯,中午只吃一包方便面。研究所里有食堂,刘瑞玉嫌浪费时间不去,同事相建海看不下去,给他买了台微波炉加热煮面,刘瑞玉吃得很开心,说:“发明方便面的人很了不起,这么方便,还有不同的口味。”
刘瑞玉说:“我这一生得罪了很多人,但从没害过一个人。”老人对科技界虚报成绩、浮躁功利的现象深恶痛绝。对科研经费的使用,刘瑞玉对自己和身边的工作人员都要求极为严格。客人来访招待自掏腰包,刘瑞玉决不允许充作课题报销。出差坐飞机,刘瑞玉从来都选经济舱,偶尔坐了公务舱,也只报经济舱的费用。
个人生活极为简朴,可面对海洋生物研究后备人才不足的窘境,老人却主动拿出本可以改善自己生活的院士基金,聘请多位已退休的海洋生物专家,指导年轻科学家和学子。
90载岁月如歌,65年孜孜研究。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海洋科研的老人,用这种方式把自己对海洋科研的热爱传递了下去。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