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虫口夺粮”大战正在京郊的玉米地里进行,近十年罕见的粘虫入侵北京。近日,记者跟随市植保站到平谷、顺义等受灾区县调查。市植保站工作人员介绍说,目前第一次防治已经结束,防治效果超过九成以上,正在组织开展二次防治。
玉米叶子只剩叶脉
在平谷区马昌营镇南定福村成片的玉米地里,有一些玉米显得比较特殊,靠近根部的叶子只剩下细细的叶脉,绿色的叶片荡然无存,有些玉米甚至从头到脚的叶子都被吃光了。市植保站副站长金晓华告诉记者,这些玉米遭到粘虫的侵害。“粘虫把卵产在土里,所以幼虫出生后从下往上吃玉米叶”。
据了解,粘虫还有三个别称:夜盗虫、剃头虫和行军虫。灾害严重时,一夜之间就能把玉米苗吃光,吃完了一块田地里的玉米就成群结队地转战另一块田地。
据悉,目前河北、内蒙古、吉林、黑龙江、辽宁、天津等地玉米粘虫发生面积近5000万亩。中国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程登发分析,目前侵袭京城的粘虫,八成以上都是从黄淮海地区及东三省迁飞至此。
60多万亩玉米出现粘虫
7月下旬以来,本市降雨频繁、温度适中,气候条件特别适宜粘虫的集中迁入和发生危害。8月上旬,大兴、平谷、通州、顺义、昌平、房山、密云、怀柔等区县玉米田遭粘虫入侵,发生面积之大、范围之广、密度之高为近10年罕见。据市植保站初步统计,全市发生粘虫的玉米面积60多万亩,其中达到防治指标的面积为27.5万亩,占发生面积的45.8%。
“每百株玉米粘虫数量在30头以下时,不需要专门防治。每百株玉米有50头时就达到了防治指标,需要采取防治措施。”金晓华介绍,一些严重地块百株虫量为370至2700头,最高的甚至达到3500头,“相当于一株上就有35头”。
首次防治效果超90%
记者跟随市植保站到平谷、顺义等地的玉米地,并未发现活的粘虫,在一些玉米的叶子上,粘着已经变干了的黑色粘虫尸体。发现粘虫灾有严重趋势后,本市紧急协调280余万元粘虫防控专项资金,急购防控药械发放到乡镇和村,积极组织开展大面积专业化统防统治,严格控制重发田幼虫转移危害。目前,全市达到防治指标的地块已经全面防治一遍,防治效果90%以上。市植保站表示,今年粘虫有发生严重、虫量大和危害隐蔽等特点,导致还有一些地块漏防或防治不及时,造成个别地块田间玉米虫量仍较高,各区县植保部门正在抓紧普查,对达到防治指标的地块正组织开展二次防治。
市民不必担心农残
市植保站农业科负责人告诉记者,粘虫并不难对付,一沾药就死,“不用担心玉米成熟后还有农药残留,过了30天的安全间隔期之后农药就没了。现在离玉米收获还有一段时间,不用担心会影响食用”。
晨报记者 肖丹
资料卡片
粘虫
昆虫,为鳞翅目,夜蛾科。在中国除新疆未见报道外,遍布各地。寄生于麦、稻、粟、玉米等禾谷类粮食作物及棉花、豆类、蔬菜等16科104种以上植物。幼虫食叶,大发生时可将作物叶片全部食光,造成严重损失。因其群聚性、迁飞性、杂食性、暴食性,成为全国性重要农业害虫。2012年8月,全国粘虫发生面积近5000万亩,危害程度为近十年最重。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