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处理垃圾,攸关生活环境。
垃圾不乱扔 自古讲文明
垃圾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的产物,是人类生产生活、社会文明的“传记”。自人类开始聚居在一起,就面临如何处理垃圾的问题。今天考古工作者在进行古人类文化遗址发掘的时候,就特别注重研究所谓“灰坑”其中许多就是古代人类的生活垃圾坑,从古代人类的遗弃物中,发现很重要的古人类生活信息,从而推断当时整个社会的生活状况和文明程度。
文明处理垃圾,攸关人类的生活环境。中华文明中,文明处理垃圾的历史证据远比文字记载长,古人很早就会利用天然的或挖掘而成的土坑来填埋垃圾。2003年1月,从化吕田考古发现一处新石器时期遗址,从中发现许多填埋生活垃圾的灰坑,这些就是当时尚处于部落时代的人们用来埋放垃圾的场所,表明当时的人们已经有了卫生环保意识,懂得保护自己的生存环境,以免孳生细菌等形成传染病,危及部落的生存健康。
唐时乱排污杖六十
当人类文明进一步发展,人口密集的城市开始出现,处理垃圾的社会规范和制度相应产生。殷商时代的城市已具相当规模,人们消费活动产生了大量的垃圾,对此商代进行了严格的管理。据《韩非子·内储说上》记载,“殷之法,弃灰于道者断其手。”灰即为垃圾,将垃圾倾倒在街道上,是要受到断手处罚的。这一严格的管理今天听起来很残酷,但包括孔圣人在内的古时“公知”们却认为合理。《韩非子·内储说上》还记载:“殷之刑,刑弃灰于街者,子贡以为重,问之仲尼。仲尼曰:"知治之道也。夫弃灰于街必掩人,掩人人必怒,怒则斗,斗必三族相残也,此残三族之道也,虽刑之可也。"孔子认为这是治理之道,是应该的“社会规范”。
秦时,对乱扔垃圾的处罚比商时断手之刑相对减轻,但仍很酷烈。《汉书·五行志》载:“秦连相坐之法,弃灰于道者黥。”黥,是在人脸上刺字并涂墨之刑。
到了唐代,城市已具极大规模,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居住人口已达百万之众,每日产生的垃圾数量颇为可观。垃圾处理也成为城市管理者相当头痛的问题,对垃圾处理过程进行了严格规范,并对违反者开用重典。《唐律疏议》载:“其穿垣出秽污者,杖六十;出水者,勿论。主司不禁,与同罪。”乱排污、乱倾倒垃圾者,要杖六十下,有关管理部门如果没有履行职责,也同样获罪,并受处罚。
南宋已有职业清洁工
当然,在一个具备相当规模的城市里,仅制止乱扔垃圾还不够,除有必要的卫生清洁机构外,处理垃圾最有效的方法还是利用好经济杠杆,推动垃圾的回收利用。商汤时,宰相伊教民用粪制肥肥田,西汉《汜胜之书》记载,“汤有旱灾,伊尹作为区田,教民粪种,负水浇稼。”开始了占垃圾大头的粪便回收利用。不过,到了城市发展起来之后,如何处理“不事稼穑”的城市居民的大量污秽之物,成为头疼的问题。这在唐代长安等大城市集中显现。于是开始出现了以集中清理城市垃圾、粪便并贩卖到乡下为职业的人,还有人因此巨富。《太平广记》载,“河东人裴明礼,善于理业,收人间所弃物,积而鬻之,以此家产巨万。”另据《梦梁录》记载,南宋杭州城中,有专门的职业清洁工,称为“倾脚头”,负责收集百姓倾倒的粪溺,再运到农村卖掉。“各有主顾,不敢侵夺。或有侵夺,粪主必与之争,甚者经府大讼,胜而后己。”表明此项生意竞争还很激烈。明清粪土贸易更不必说,清初酌元亭主人所作小说《掘新坑悭鬼成财主》,就生动描述了当时江南地区因抢粪坑生意而酿成人命案的故事。乾隆时期来访的英国马嘎尔尼使团的成员斯丹东爵士在其所撰的访华见闻录中写道:“中国人非常注意积肥。大批无力做其他劳动的老人、妇女和小孩,身后背一个筐,手里拿一个木耙,到街上、公路上和河岸两边,到处寻找可以做肥料的垃圾废物……中国人把这种粪便积起来,里面掺进坚硬壤土做成块,在太阳下晒干。这种粪块可以作为商品卖给农民。”(《英使谒见乾隆纪实》)有了这种经济杠杆,大量的粪便垃圾处理就不再是困扰城市环境卫生的问题。
也有反面的例子。大约成书于嘉庆时期的《燕京杂记》记载了当时北京街巷情况:“人家扫除之物,悉倾于门外,灶烬炉灰,瓷碎瓦屑,堆积如山,街道高于屋者至有丈余,人们则循级而下,如落坑谷。”这种垃圾随手扔的情况,形成了旧北京街面普遍高于院内地面的现象,一遇到夏季降雨,院内积水过膝,甚至抵胸的现象是常有的。
常州:
全民“找差”
2011年4月10日, 59岁的朱长流身穿“红马甲”,头戴“小红帽”,胸口别着“城管找差市民代表”的工作证,和其他3个队友一起,从长江路开始认真“搜索”。从垃圾桶到路灯,从电线杆再到店招,凡是影响市容市貌的,每一件都详细记录下来。
朱长流是江苏常州的一位普通市民,是常州“城管找差团”成员之一。团员们把这些记录向有关部门提交,相应的城管部门负责落实整改。整个过程向社会公布。
演变成“公益活动”
2010年1月13日,常州媒体上出现了一则特别的公告:招募“我爱我家”城市管理百人“找差团”。10天时间,一支拥有300名成员的“找差团”正式成立,成员有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也有普通市民和网民。
据当地城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找差活动分为现场找差和网络找差两种形式。现场“找差团”按照“三人为组、分路查找、记录归类”等原则,扫街查找问题。除了上街挑刺,找差团还在网上“广开言路”,开辟“城市管理找差栏”,许多不能专职“找差”的市民可以上网反映身边点滴的城管薄弱环节。“挑刺”结束后,再由城管部门有针对性地开展大整改,并对整改情况逐一反馈,验收结果也要向社会公布。
如今,300人的“找差团”已发展为城市管理万人“全面找差团”,分工也更细致:下分市容和保洁管理、交通管理、环境污染整治、绿化管理、户外广告及文明行为5个“找差组”。团员专群结合,既有专业的城管队员,查找专业的问题,也有普通的市民城管志愿者,关注城市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当地官员形容,“全民找差”活动,已演变成为“一种特殊的公益活动”。 (来源:广州日报)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