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制日货 不如多购买国货
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频频挑衅中国底线,激起中国民众极大愤慨,部分地区出现“砸车抗日”的现象,这种做法因损坏他人合法财产而难以得到认可;还有民众提出要抵制日货,但马上有专家说,现在大部分日本产品是中国制造,抵制日货实际是损害我们自己这颇有些“豆腐掉到灰里,吹不得也打不得”的味道。
如何才能“理性爱国”?笔者认为,不妨从尽可能多地购买和使用国货开始。制造业是国家富强的基本物质前提,没有强大的制造业,所谓中国崛起和中华复兴,只能是一句空话。而现代工业能否发展壮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销售和消费。在消费总量一定的情况下,消费市场份额大小决定着企业的成长规模。马克思将产品销售环节形容为“惊险的一跳”,认为如果产品卖不出去,摔坏的将是商品所有者。从这一意义上,在多大程度上购买和消费本国产品,已成为本国制造业发展的原动力和“最后一公里”。
纵观历史,当前的发达国家当初之所以成为发达国家,多与政府和民众对民族工业的保护与支持密不可分。当年英国教区牧师在证明裹尸布系国货之前,禁止将死人下葬。这种近似极端的支持国货思路使英国最终成为“第一个跳出池塘的青蛙”,成为世界上首个工业强国。美国几乎复制了英国的发展道路。开国领袖华盛顿在就职当天,特地穿了一套国产衣料制成的服装,鼓励美国人使用美国产品。我们的近邻日本和韩国也都是以购买国货为荣,将购买外国产品视为“蠢货”。甚至连印度都极度重视使用本国产品。反观许多只关注贸易额和GDP总量增长的国家,由于缺失了发展民族工业和支持国货的环节,其经济虽然繁荣一时,但到后来往往落入“有增长无发展”的“中等收入陷阱”。
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壮大,除了靠企业自身的自强拼搏外,还需要国人在消费环节的“给力支持”。
遗憾的是,改革开放30多年过去了,部分国人的观念仍停留在仰慕“蓝色文明”阶段,而没有意识到购买和支持国货,才是真正的国际惯例和富强之道。在中国家庭汽车消费空前火爆的年代,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的市场占有率却不断下降。购买自主品牌汽车的多是二三线城市和中下阶层,而一线城市以及精英阶层,则大多以购买洋车为主、为荣。
在和平年代,体现爱国情怀最简便低调而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购买和使用国货。中国的事终究要靠中国人自己来办。一个不支持民族工业的民族,是注定要走向贫困的民族。唯有当确立起以支持国货为荣的主流价值观时,中国崛起才真正有可能。塑造这种观念,政府有责任起表率作用,在政府采购中优先购买自主品牌产品,而民众同样匹夫有责。当然,国货本身也当自强。(作者是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研究员 田文林)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