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大学老师没有两三篇SCI,没有达到一定的影响因子,想评职称没门!”
“SCI是美国一个盈利的公司,通过评价这些来赚钱,我们国家却把它当个宝!”
“中国的大学教授,要用美国的SCI杂志作为标准来衡量,这对我们的大学而言是个灾难性的问题。SCI在中国已演变成一个毒瘤!”在昨日举行的广州论坛专家集体访谈会上,中山大学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教授、广东省计算科学重点实验室主任许跃生痛批国内学术界“唯SCI论英雄”,认为其毒害了国内许多发文量不够的优秀教师。中山大学副校长陈春声也现场“声援”许跃生,认为将SCI看得像30年前刚引进中国时一样重不合适,且中大已在今年的博导遴选方案里,大幅弱化SCI的作用。
“美国SCI决定中国教师职称”
昨日访谈现场,有记者问及高校教师为何不愿去企业搞科研。许跃生回答这个问题很直接,他认为一是观念问题,二是体制问题。“体制问题就是大学评价体系,对教师到企业做发明不鼓励。中国的大学教授要用美国的SCI杂志作为标准来衡量,这对我们的大学而言是个灾难性的问题。”
据其介绍,目前国内的高校一般是以在SCI(美国《科学引文索引》)中发表论文等作为评教授职称的标准,即老师、专家的科研成果要发布到这样的杂志才对评职称有好处,原创性的小发明发表在小杂志上无效,不被评价体系认可。许跃生认为,“假如这个评价体制不改变,我们的大学是没法发展的,我们的原创研究也是没法发展的!”
他接着“吐槽”:现在的大学老师没有两三篇SCI,没有达到一定的影响因子,想评职称是没门的。“现在大家都在比SCI,自己有了多少影响因子。我跟大家讲,SCI是个什么东西。SCI是美国一个盈利的公司,通过评价这些杂志来赚钱的。而所谓‘影响因子’,就是杂志每年发表的文章被其他杂志引用数除以它本身发表的文章数。就是这么个简单的东西,我们国家却把它当成个宝!”
“我们太过于看重国外这种评价体系了,太在乎一个老师SCI论文的数量。SCI在中国已演变成一个(学术)毒瘤!”许跃生指出,如果这种评价体系不改变,大学老师等就不敢到企业做发明,就会遏制企业的创新发展。
“SCI指挥棒毒害许多好老师”
许跃生告诉记者,自己现在这个做超级计算的团队,很多人都是顶着不评职称的风险在努力搞科研。“我跟大家怎么讲?你在国内评不了职称,我把你搞到国外去评职称!有时候没办法,就只能求着校领导,因为很多老师在做一些很原创性但是又不能发表论文的工作。”
记者还了解到,许跃生所在的广州超级计算中心有一个讲师,十余年来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地教书育人,且教授的课程设计变化很大,课件时常更新,其他老师都不太愿意接手。此外,他还参与团队搞技术研究与研发,而这些都不是一下子就能看到成果的。因此,他没能在近五年完成评职称所需的SCI论文数,很多年过去了,他仍只是个讲师。去年,学院与学校领导考虑到该讲师对教学对团队的贡献,给他评了高级讲师。“评职称只看发表了多少篇SCI,对他这样的好老师,太不公平。”许教授感慨。
许跃生提出质疑,“我们要有自己的评价体系,为什么我们要用SCI来衡量?为什么要拿SCI作为指挥棒?”他说,这个问题他曾在一个“千人计划”活动中提过,很多人都有相同感觉,认为这是一个很致命的问题。他说自己在国外当教授20多年,从来没有这么强烈的感觉,美国并不强调SCI,评教授会“教学与科研并重,社会活动作参考”。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