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姚建莉 上海报道
长鼻子校车的全国范例德清所在的浙江省,作为东部发达地区,已经明确学生上下学交通需求的解决总思路。
8月28日,浙江省正式启动中小学交通安全保障工程时公布,省级财政设立专项资金,每年1亿元,用于奖补该项工程成效显著的地区,“不强制买校车,县级政府因地制宜、自由选择。”浙江省教育厅校园安全处处长潘伟川在接受本报采访时指出。
潘伟川告诉记者,这1亿元的划拨方案尚未确定,初步考虑选择一部分因素指标,如经济条件、县域面积、乘车人数,作为分配的标准。
总体上,浙江省给出的“自由”的条件是:满足学生上下学交通需求,并保障安全。
而这1亿专项资金平均到每个县是100万元。按照德清县此前一次性购车2000万元,按10年折旧相当于每年投入200万,再加每年运营成本400万元,相当于一年总投入600万,省级财政的补助占比较小,且不包括各地财政实力的差距。
根据国务院出台的《校车安全管理条例》,县级以上地方政府对校车安全管理工作负总责,“我们的规定是,责任主体首先是县政府,省级财政专项资金只是奖励性质,而非完全由省级政府兜底。”潘伟川说。
根据浙江省的初步测算,全省有校车需求的小学生大约在40万人左右,需要的校车大致是1.5万辆,按照最低标准,一辆校车购买成本20万元,总共30亿元,而每辆车一年维护费用8万元,一年共12亿元。
而浙江省2011年地方教育经费总投入1000亿元左右,其中财政性教育投入大约500亿,“校车这笔钱对我们而言压力都很大了,这还没有考虑正式运营后可能增加的需求。”潘伟川指出,所以省里最后并不打算在全省统一、强制地推校车。
以省会城市杭州为例,2011年9月,当地启动校车试点,初选拱墅区的省教科院附小和西湖区的转塘小学两所学校,负责接送的学生前者有170多名、后者有60名,资金均由市级财政出大头,学生每人每学期上交120元。
由于校车运营成本高、家长担忧学生因赶车错过学校补课等原因,需求校车的学生数量下降,省教科附小今年只报名了142名,也因此在开学前一周,曾有传言称两试点将被叫停,而代之以“大公交”。
最终,由于省教科附小校附近有段路无法通行公交车等原因,在家长和学校的多方争取下,校车线路继续发车,而转塘小学的校车试点则被叫停。
近日厦门、珠三角等地也有反映校车审批难问题,教育界专家表示不排除政府部门互相推诿、怕承担责任的可能性。
浙江也考虑到了这方面的安全责任问题,再加上全省“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复杂地形,因此优先考虑的是鼓励就近入学,“再通过公交运营、租大客车的形式,实在不方便再买校车,这样的使用效益比较高,且能满足多种需求。”潘伟川强调,接送学生上下学必须教育、交通等部门批准。
浙江省对此一直表态,这个责任必须得背。正如德清县教育局纪委书记罗永昌曾对本报所说,与其被动地去承担事故以后的责任,还不如事先主动来承担责任,把事故降到最低。
这其中,还有司机的招聘和培训等问题,关键是如何调动司机的积极性。
“《校车安全条例》对司机要求相当高,一个月1万肯定能招到水平很高的司机,但现在浙江省的司机收入大约是2000元/月,再投入又是一大笔财政负担。”潘伟川表示,较为可持续的实际做法是委托专业公司运营,司机送完学生还可以开公交车,只要保证接送学生时的精神状态即可。
在此保障工程之前,浙江省中小学生上下学交通满足率大约达到2/3,该工程的三年计划是基本解决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上下学交通问题,“但实事求是讲,浙江也有经济欠发达的县,全部买校车不现实。”潘伟川说。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