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综合
国内 | 国际 | 社会 | 军事 | 评论

“让座红包”能否让出社会道德良善?

2012年09月06日08:21
来源:人民网
  文/于文军

  近一年半来,在綦江公交车上,给一位80多岁的老人让过座位的人,都会收到老人回赠的一个红包。红包里除了2元崭新的纸币,还有这样一张印有感谢话语的卡片。本月1日,一名让座者在网上发帖公开了此事,贴出了老人送出的红包和卡片,引起了人们的热议。(9月5日《重庆晨报》)

  送红包的老人和收了红包的让座者,都无可厚非。让座者让座在先,收红包在后,让座时并未意识到会收到红包,也并未以收红包为条件;送红包者发自内心的感激,并未被强迫,也无炒作之意。二者之间的关系是自愿的、和谐的。

  然而,极力褒扬此事,挖掘其道德意义,甚至主张派发小红包这样的小创举越来越多,去感召和激发每个人的道德良知,是欠妥的。如果让座送红包常态化,容易衍变为索取式的让座。一些人让座就可能出于收红包为目的,甚至成为“职业人”,上车就抢座位,然后让座索取红包,反而使座位资源紧张了,让座染上了金钱色彩。在这种情况下,送红包者可能不是心甘情愿,而是随大流的无奈。并非所有人都能对让座者送红包,不送红包会出现什么后果?能否出现扇耳光等争执?送出红包后,送红包者对让出的座位心安理得,理解为一种交换,感恩意识可能荡然无存。对让座者,老人要送红包,抱孩子的妇女及体弱有病者是否也要送红包?再说了,座位是公共资源,个人凭什么用之谋利?

  从此事中,我们更应当看到的是:人情的冷漠、个体道德的缺失、道德建设的紧切。给老人让座可谓天经地义,何须老人送红包?这意味着,时下,不给老人让座较为普遍以致于老人觉得让的座非常珍贵,送红包表达感激之情。如果给老人让座司空见惯,还会有送红包现象吗?近一年半的时间,老人只送出了61个红包,说明让座的人并不多。与其说“让座红包”是对道德风气的褒扬,不如说是对久违了的道德善举的呼唤,是对当下个体道德缺失的委婉批评。

  人与人之间的帮扶可以有回报,这不违法。然而,不能把这与道德挂钩。真正的道德是不具有功利性的,是不附加任何物质交换条件为前提的。倘若实现一个正常的道德规范,变成了物质回报的交换,善举就变味了,绝不是充满创意的道德的进步或改良,而是让我们汗颜的道德退步。“让座红包”无疑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德育课”,需要整个社会反思。 (来源:大江网)

我要发布

  • 热点视频
  • 影视剧
  • 综艺
  • 原创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

客服热线:86-10-58511234

客服邮箱:kf@vip.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