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昨天,国新办举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发布会,教育部部长袁贵仁透露,“异地高考”需要在家长、学生和所在城市三方面符合基本条件。袁贵仁提到,城市并非越大越好,各地要根据发展需要和承载能力,就此提出具体的解决办法。“我们现在的态度是,确保符合条件学生的合法权益,同时也要防止高考移民”…[我来说两句]
原标题:教育部部长称异地高考有条件准入
昨天,国新办举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发布会,教育部部长袁贵仁透露,“异地高考”需要在家长、学生和所在城市三方面符合基本条件。袁贵仁提到,城市并非越大越好,各地要根据发展需要和承载能力,就此提出具体的解决办法。“我们现在的态度是,确保符合条件学生的合法权益,同时也要防止高考移民”。
聚焦异地高考 异地高考须三个准入条件 “这个城市发展需不需要这个行业,需不需要这个群体” 袁贵仁介绍,当前我国跟随进城务工人员的“随迁子女”有2000多万。2003年国务院提出“两为主”解决这些孩子的义务教育问题。如今快十年了,当年接受义务教育的孩子开始要考高中、考大学,这是一个客观的、不能回避的现实问题。“它确确实实涉及一部分群体的利益。”袁贵仁说。
8月30日,国务院转发了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起草的一个文件,关于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接受义务教育之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提出要正视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具体怎么解决,由各地根据情况而定,在年底前要出台解决的办法。
文件提出,随迁子女就地高考、中考要有条件准入,包括家长、学生和所在城市三方面需符合基本条件。
家长在流入地要有稳定的工作、稳定的住所、稳定的收入,交了各种保险,尽管不是户籍人口,但是常住人口;学生本人在流入地就读的时限不同,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政策,什么样的学生跟本地生享受相同的升学考试政策。 “这个城市发展需不需要这个行业,需不需要这个群体”,袁贵仁提到,城市并非越大越好,要根据发展需要和承载能力,因此第三个是城市条件,各地将就此提出具体的解决办法,各地状况不同,因此解决办法也不同。
袁贵仁表示,这一政策将因地制宜,随迁子女流入地多的省份要出台文件,并要求各地根据流入地的具体状况,制定具体办法,提出具体条件。“我们现在的态度是,确保符合条件学生的合法权益,同时也要防止高考移民。”
发达省份定额招收中西部学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应当享有同等的入学机会。” “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应当享有同等的入学机会”,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昨天表示,高考涉及千家万户,涉及每个孩子的前途,当前我国存在各地高考录取比例不同等问题,应当解决。但高考制度改革对上涉及高校人才选拔,对下是基础教育的导向,因此是“最复杂、最敏感的一件事”。
对于不同省份录取比例不同的问题,袁贵仁表示,教育部已对此采取了一些举措,为高等教育欠发达省份新增招生指标,“今年我们向河南、贵州等八个升学率比较低的省倾斜”。教育部还实施协作计划,即把指标给发达省份,但要求其一定招录中西部学生,从最早的2万、5万、10万,扩大到今年的17万。
袁贵仁介绍,尽管大学录取率逐步改善,但贫困地区学生上的学校质量较差,都是专科、高职,上不了本科或更好的学校,因此教育部今年采取新举措,安排1万名招生指标,在连片特困地区680个贫困县,扩大一本学生的录取,当地本科录取率提高了10个百分点,缩小数量差距的同时努力缩小质量差距。
“经过近十年的努力,今年全国录取率最低的省份和全国的平均录取率已经相差不大了,各省录取率差距在明显缩小”,袁贵仁表示,“机会不可能完全一样,但是基本差不多”,今后将继续坚持这个方向,通过合理编制招生计划,增加中西部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多措并举进一步促进全中国所有考生入学机会的公平。
热点回应 奥数培训 小学入学不需考试 袁贵仁回应最近社会关注度高的奥数问题时,表示将规范办学行为,按现在素质教育要求,小学入学不需考试,小升初也是就近免试,“严格禁止以奥数成绩等特长和收取费用等办法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升学与入学的依据,从根本上取消以奥数或者别的竞赛作为入学条件”。
“择校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优质教育资源不足”,袁贵仁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实现教育均衡发展。他介绍,通过加强薄弱学校改造、县域内教师校长合理流动、将优质高中生资源分布到区域内,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等办法,这一问题已在一些地方取得明显成效,但在有些地方尚未根本好转。
“我们现在不少好的学校,通过合作办学,把相关的学校办在一起,统一备课、统一教学”,袁贵仁介绍,根据意见部署,将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实施学区化管理,鼓励集团化办学,并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让不同学校同时接受优秀老师的课程教学,以发挥优质学校辐射带动作用,提升各个学校教育教学整体水平。
教育经费 占GDP4%能够如期实现 中央决定,今年教育经费投入要占GDP的4%,袁贵仁昨天表示,预计今年全国财政性教育总经费将达2.2万亿元,相比去年增加大约6000亿元,4%的目标能够如期实现。
袁贵仁回答了大家关心的教育经费“怎么用好、怎么管好”问题。他介绍,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是新增经费使用的两大重点。在促进公平方面,将重点向农村、贫困、民族地区倾斜;在提高质量方面,将重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因为提高质量关键在教师。
针对经费使用问题,袁贵仁表示将加强查处问责,“发现一起,查处一起,通报一起”。另外成立教育经费监管事务中心、推进高校总会计师委派制度,防范财务风险,发挥审计监督、社会监督作用,公开“营养餐”项目、“三公”经费等财务信息,保障教育经费从分配、使用到评估都在阳光下运行。
公选校长 有行政管理但不要“化” 目前教育部直属的72所高校中,一半以上学校的副校长都实行了公开选拔。去年底,教育部首次面向海外公开选拔了东北师大、西南财大的校长,这也被看作高校去行政化方面迈出的一大步,但也有质疑认为只是换一下包装,大学校长的官员化属性并未改变。
“这个选拔是不是作秀,是不是都是事先设计好的?我可以实事求是地告诉大家,这件事情是完全按照程序和标准来做的”,袁贵仁介绍,这一工作由具有丰富办学治校经验的党委书记和校长组成遴选委员会,他们既非行政官员,也非专家,而是“内行”,过程网上公示,广泛听取意见。袁贵仁认为,这一措施拓宽了选人用人的视野、增加了考核遴选的透明度、提高了干部任用的公信力、增强了当选者的自信心和责任感,下一步还将扩大试点范围。
他介绍,最近新任命了一批校长,突出特点是“年轻化”和“全职化”,“我们副部级的学校,校长年龄最小的是1966年出生的”。袁贵仁表示,将来选拔校长时,望其公开承诺全心全意做校长,“放弃我自身业务的研究和有关荣誉的获得”,从而往教育家办学、往校长职业化方面迈出一大步。
针对高校行政化问题,袁贵仁认为上级管下级,学校肯定有行政管理,但不要“化”,即完全用行政的手段和办法来管理学术问题,对学术问题应当充分尊重专家意见,遵循教育、学术规律。
家长 在流入地要有稳定工作、稳定住所、稳定收入,交了各种保险,尽管不是户籍人口,但是常住人口;
学生 本人在流入地就读时限不同,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政策,什么样的学生跟本地生享受相同的升学考试政策;
城市 这个城市发展需不需要这个行业,需不需要这个群体。
本版采写 本报记者 商西 本版制图 何将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