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柳州市工业发展和环境保护相得益彰,昔日的老工业基地华丽转身,嬗变成秀美的生态宜居之都。贺肖华/摄 本报记者 李旭东
工业,是这座城市的强劲命脉。风雨十年转型发展,从500亿元起点到迈上3000亿元大关,从“再造一个柳州”到“三年再翻番”,工业经济一路高歌辉煌跨越,彰显出工业柳州迅速崛起的恢弘气魄。
环境,是这座城市的灿烂名片。从污染严重的老工业基地,到转型升级的现代工业城,从灰霾蔽日的“酸雨之都”,到山清水秀的宜居城市,柳州以十年磨一剑的执著,秉承“三个同步”的理念,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并进,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迈出铿锵步伐,在钢筋水泥的丛林里,创造出令人惊叹的生态奇迹。
以人为本:还老百姓一方碧水蓝天
晴朗的早晨,家住柳州河东大道的王荣芳都要和老伴到柳江边散步,天空澄碧如洗,河水清澈透亮,徜徉在江堤水岸,绿树葱茏,心旷神怡。退休后来柳州随女儿生活多年,在这对老人眼里,柳州越来越漂亮,是颐养天年的好地方。
但10年前,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曾让柳州付出过沉重的环境代价。
柳江河岸排污口污水横流,黑臭不堪。废气烟尘弥漫天空,酸雨频率居高不下,农作物经雨凋敝,市民呼吸道疾病逐年上升。闻名全国的“酸雨之都”令其蒙羞。
“市区19座跨江大桥每年都要除锈刷漆保养,过去很多金属锚件及铁质护栏被酸雨腐蚀,锈迹斑斑,几乎不能用轮机打磨,只得大量更换。”柳州市政设施维护管理处的刘俊雄对“酸雨”之痛有着切肤感受。
面对沉重的环保压力,柳州市决策层痛下决心:“铁腕治污不手软!”思路决定出路。2007年,一个重大决策在龙城横空出世,“碧水蓝天”工程全面铺开。
“让老百姓喝上干净水,让龙城人呼吸到清新的空气。”在市委书记陈刚眼里,“环保是最大的民生!绝不能牺牲生存环境来换取经济一时的发展。”2009年,柳州吹响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的强劲号角,提速迎来绿色发展的“环保拐点”。
20多项政策性节能减排文件和方案先后出台,2900多家工业企业的环境状况全面梳理,节能减排责任状层层签订。
百亿元巨资大手笔投入,一项项环保基础设施接踵破土,市县污水处理厂纷纷上马,沿江截污工程相继建成。全市10座污水处理厂目前正常运营,日处理能力达60.5万吨。
公示重点排污企业环境行为,电子眼全天候盯防41家国控重大污染源,环保案件严查不怠,突出问题挂牌督办,加快建设汽车尾气监测站,提前开展PM2.5监测。经持续数年多措并举,综合整治,堵源治本,柳州的工业污染得到有效遏制,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实现了双赢。
近年来,中国节能减排二十佳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荣誉实至名归,先后花落柳州。(下转第二版)
作者:下转第二版 (来源:广西日报)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