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盛兰老人宁愿一个人守在自己家,不肯去养老院
|
|
刘盛兰近5年内的汇款存根
|
|
17年来,刘盛兰省吃俭用捐出超过7万元善款
|
如今,他年事已高无法拾荒,但资助继续 因为,他的身后聚集了一大群善良的人 刘盛兰独居在山东省招远市蚕庄镇柳杭村。30岁之前有过三次婚姻,仅有一子,也过早地夭折了。此后,一人独居至今。
17年前,刘盛兰在一个单位看门,偶然看到报纸上失学学生的求助报道,就汇出50元钱。之后老人格外留意报纸上的求助信息,捐助的学生多了起来。
在老人昏暗的小屋里,一幅“当代武训”镜框挂在墙上。早在150年前,山东冠县20岁的武七开始行乞兴学,到50岁开始兴办义塾三所,后来被清廷封为“义学正”,光绪帝赐给黄马褂和“乐善好施”匾额,钦赐其名为“武训”,并准予建立牌坊。在很多人心中,老人就是“当代武训”。
以前他帮别人现在别人帮他 2012年开始,腿脚不便的刘盛兰不再捡拾破烂,但他却没有中断给贫困学子的资助,同时开始资助因病致贫的家庭。记者看到他今年以来一沓叠得整整齐齐的汇款单存根,8月份共汇出3000元,6、7月分别汇出两笔各1000元,5月份汇出三笔各500元。
老人有两个本子,一本记着寄出去的款项及收款人名单,另一本记着汇款人的名单和款项数目。17年来,捐出超过7万元善款,帮助了超过100名贫困学生。
同样,老人对别人的好心也一直记着:“河南的李志娜和闫建华在一个楼里住,他们俩轮换着给我寄钱;山西有位人大代表叫李顺生,他去年11月份给了我1万,到了一月份又打发人送来了万。”老人说,自从不再捡破烂之后,这些好心人寄来的钱也成了他唯一的经济来源。
几年前,镇上和村上打算安排老人进养老院,但他更愿意住在自己家里。如今镇上每年给他2900元养老金,村里每月还有200元钱和一箱牛奶,镇农电所还免了老人的电费。
大学生多次来信求助他每次都汇钱过去 但并不是所有受助者都那么体谅老人。在一大堆来信中,在济南读大学的于某的数封求助信引起了记者的注意。
其中一封发自2011年10月的来信中说,老人曾在国庆节前向于某家寄了1000元钱,“由于母亲和姥爷不愿意接受外界援助,因而将钱退回,为此姥爷还写了一封感谢信。希望刘爷爷能把钱邮到学校,这样我就能把母亲给我的生活费攒下来,寒假时将攒的钱和在学校的奖学金一起退还给母亲。”
今年2月15日,于某再次写信称“大二是承上启下的关键阶段,希望刘爷爷能够继续给予我经济上的支持,从而更大程度上减轻我生活的压力,使我专心学习。”2月21日,老人给于某汇去1000元。
5月12日,于某来信说“进入专业课学习冲刺阶段,需要报名费、培训费和考试费,希望能够再帮助我一次。”5月21日,老人又给于某汇去1000元。
8月25日,于某在信中说:“我虽然家庭贫困,但是精神不能贫困,贫困不能成为我前进路上的绊脚石,希望刘爷爷能够继续资助我,以便使我顺利完成学业。”邮戳显示发信地址为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而牟平区距离招远市大约两个小时车程,只是于某从未来看过刘盛兰。
记者联系到于某,于某承认曾主动写信向老人求助,他表示大三就会实习找工作,挣了钱会还给刘爷爷。
感恩者:“请不要再给我们寄钱了” 在众多资助者中,老人多次提起乔磊和乔刚兄弟俩。1998年,父母双亡的兄弟俩同时考上大学,双份学费让抚养他们的叔父难以承受,刘盛兰主动给他们提供帮助,陆续给兄弟俩资助了大约1000元。“从8年前开始,他们哥俩每年都给我寄1000元,去年给了我1500元,今年6月又给了我1200元。”刘盛兰说。
乔磊通过电话告诉记者,当年几百元对他们兄弟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如今回报老人他们也是责无旁贷。
在老人家里,炕边的墙上受资助的学生的照片,不乏一家三口的合影。他们中,有一些人写信告诉老人,“请不要再给我们寄钱了”。一封3月24日署名“刘方方的妈妈”的来信说:看到您那双阅尽人间冷暖的眼睛,让我内心感到很不安,您已经90岁了,为了资助贫困学生,自己省吃俭用,我很心痛。每当拿着您寄来的血汗钱,我心里不知是什么滋味,以后不要给方方寄钱了。
类似的信不止一封,在分别出自“文娟”和其父的两封信中,两人对老人所给予的2300元资助表示感谢,同时告知老人“手术已经完毕,以后请您不要再寄钱了。”
今年6月1日署名“冷旭涛”的来信写道:我找了一份兼职,晚上下课以后打扫两个教室的卫生,一点也不累,也不会耽误我的学习时间,请爷爷放心,我每月有150元收入。
只是这个善良的老人依旧省吃俭用,每年最大开销是180元订阅的报纸。在他的窗台上,放着一摞叠成细长的剪报,里面全是求助的报道。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