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日报:奢侈品反腐并非高级的反腐
在各类举报、人肉搜索和官员落马的网帖或新闻中,奢侈穿戴,往往成为一根导火索,最终“爆”出官员的贪腐丑闻。媒体曾随机抽取分析100件受贿案,结果表明,受贿官员过年时收受的礼单中,轿车与房子分列第二和第三,名列第一的是“小件奢侈品”。北京市纪委一位纪检干部说,近几年,已经开始组织纪检干部学习一些关于艺术品和奢侈品的知识,“以前出现过这样的情况,要不是受贿人自己交代,我们很多纪检干部可能并不知道一副眼镜架也有几百万元的”(9月18日《都市快报》)。
因为“周至尊”、“杨表哥”之类的案件频发,男官员抽烟戴表、女官员衣着包包,似乎已然成了容易“泄露天机”的危险事项。由于官员财产信息不透明,官员佩戴奢侈品必然引发公众的浮想联翩。更要命的是,一旦被网民怀疑上了,还真没有几个“表哥”、“烟兄”经得起一查,周久耕就是这样从房产局长改行去监狱写小说的。应该说,奢侈品穿戴反腐本质上验证的还是那句老话: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借助如今的公共网络平台,雪亮的眼睛集结到一起,也就看得更多更深更准。
纪检部门注意到了这一现象,组织纪检干部学习奢侈品知识,应该说这是在反腐业务素质上的一种与时俱进。然而,反腐工作人员学习奢侈品知识,是意味着将要去主动发现更多腐败线索,还是继续跟随“网友曝”以便随时回应社会质疑呢?如果是前者,反腐部门能够获得的反腐线索很多,相比之下,奢侈穿戴线索并不具备优势;如果是后者,那么网民已经分析得很具体了,反腐部门需要做的就是查实验证,而这完全可以借助专业部门的力量。
应该看到的是,奢侈穿戴反腐依然只是偶然性很强的“偶然反腐”,与之前曾引起过关注的“小偷反腐”、“情妇反腐”属于同一类别。它致命的弱点在于,既与反腐败的制度建设无关,也与反腐败的力度加大无涉,并不能对贪官群体形成真正有效的威慑,也无法警示和约束体制中的后来者。除了“运气不好”的感叹之外,官员感觉不到那种时刻存在的监督压力,不觉得自己是被“关在笼子里”,公众也无法对其展开真正有效的监督,而只能是“谁被盯上了谁倒霉”。
之所以奢侈穿戴反腐仍会成为一种备受关注的现象,原因也许只有一个,那就是公众可以用来监督官员的途径和渠道太少了,只能是通过偶然发现某个官员的“穿戴不对劲”来提出一些质疑。如若不是少数官员“躺着中枪”式地“偶然”被发现,公众想要真正参与核心层面的反腐败,谈何容易?
试想一下,如果专业的反腐部门,反腐败的水平也仅限于同样的“偶然反腐”,焉能不让人感到失望?纪检干部学习奢侈品知识或许必要,但显然不是最重要的,制度性的反腐体系建设才是关键。比如,备受期待的官员财产公示制度十多年仍旧未破坚冰,个别地方试点不是“人走政息”,就是在公开方式上“对上不对下”。说到底,充满偶然的奢侈品穿戴反腐只是比较低级的反腐,是没有更多信息渠道的网民无奈使用的监督方式,而对于专业的反腐部门而言,理当更有技术含量才好。
分享到: (来源:法制日报)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