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管红木的雕狮茶台椅创造性地将“圈椅”与“坐墩”相结合,既坐得舒服,又显出贵气。
古代坐具形式受儒家思想和礼制文化的影响,带有多种文化符号。坐与座的文化意蕴,彰显着人类在家具上留下的文化痕迹,也指导着现代人对现代坐具形式的传承和发展。
从地面“坐”上来 中华民族的“坐”史,经过了由“席地而坐”到“垂足而坐”的过程。从商周至秦,坐具主要为筵和席;直至宋代,垂足而坐的生活方式真正普及,高足坐具在民间兴起。明清时期,圈椅、官帽椅、靠背椅、玫瑰椅等形式的椅子形制已经非常成熟,凳子和坐墩等坐具也有方、长方、圆形、梅花形、桃形、六角形、八角形和海棠形等形式。
对“席地而坐”具有冲击作用的坐具形式是胡床。据故宫博物院研究员胡德生考证,椅子的形象则要上溯到汉魏时传入北方的胡床。胡床传入中原的具体时间,一部分学者认为是随着西汉武帝时丝绸之路传入的,一部分认为是更早的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时传入的。宋高承《事物纪原》引《风俗通》称“汉灵帝好胡服,景师作胡床,此盖其始也,今交椅是也”。《后汉书·五行志一》曾记载:“汉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胡饭……京都贵戚皆竟为之。”胡德生在《古代的椅和凳》一文中称,胡床开始并无靠背,形如今天所见的马扎,胡床在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使用较广,有钱、势人家不仅居室必备,就是出行时还要由侍从扛胡床,跟随左右以备临时休息之用。胡床又有“交床”和“绳床”之称。在随后发展过程中,逐渐加入靠背、搭脑等构件,到宋代成为交椅,后又演变成不再具有折叠性的直腿椅子。
据胡德生考证,椅子的名称始见于唐代,“椅,也作倚”。起源较早,但不是指供人坐用的椅子。其原为一种树木的名称,又名“山桐子”、“水冬瓜”,木材可做家具。唐代以前的“椅”字还有一种解释,作“车旁”讲,即车上的围栏。其作用是人乘车时有所依靠。后来的椅子,其形式是在四足支撑的平台上安装围栏,应是受车旁围栏的启发,并沿用其名而称这种坐具为“椅子”了。从现存资料看,唐代已有相当讲究的椅子了。
事实上,我国垂足而坐的风尚始于宋代,北宋以前,跪坐是正统坐姿,无论君主、贵族、官员、还是普通老百姓,在正式场合,若想不失礼,就必须跪坐。到了宋代,高足坐具在民间兴起,垂足而坐的生活方式真正普及。椅子为人的上半身提供一个凭靠或半包围状态,使坐更舒适自由。
胡德生在《古代的椅和凳》一文中称,明清时期凳子和坐墩的形式多样,明代主要有方、长方、圆形几种,清代又增加了梅花形、桃形、六角形、八角形和海棠形等。凳类还有“马扎”、“马杌”之称。马扎,即汉时无靠背胡床,后称交杌。杌与凳是同义词,马扎亦称马凳。古时官员或女眷们出行,须由侍从携带交椅和交杌。交椅用于临时休息,交杌用作上马或下马时的蹬具,宋元明以来的名画多有描绘,因而形成专供上下马时使用的凳子,名曰“马凳”或“马杌”。
坐与座的文化精神 据中国古典家具专家张德祥总结:“家具是让人坐的,肯定根据人的尺度设计。但是最根本的跟儒家礼制有关。儒家要求君臣父子,其陈设和形制体现礼制顺序。古人平时很少坐着,休息时一般是躺着;伏案书写时,身子向前倾,椅背几乎不起作用。所以,古典红木坐具是经典礼仪、儒家顺序兼顾人体需求。人体对家具舒适性的追求,在红木坐具的体现,主要是在扶手、搭脑、背靠板、脚踏板等部分。”
古代中国的坐具强调对“礼”的适用。“礼”的伦理特征就是它的等级分明、尊卑有序等明确而严格的秩序规定。这些带有强制性、普遍性的规定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是对社会法度的尊崇。张德祥解释说,坐具多以硬木为材料,尽管其背板的曲线造型多少有些人性化的考量,但就坐板与地面的高度,坐板前缘与后靠背的尺寸来看,坐得舒服并非易事。中国古代坐具所要求的坐姿需要适应古代“礼”术的正襟危坐,体现“坐如钟”的身体要求,以此完成封建礼教对人的由身到心的改造和渗透。
“贵和尚中”是中国儒家伦理的重要内容。“贵和”之“和”即和谐、协调、平衡、秩序,而实现“和”的理想正来自于“尚中”,其办法就是适中、持中,保持中道。儒家“贵和尚中”的思想表现在美学领域中,即是注重凝重、庄严、典雅、平和的中和之美。在此基础上,中轴对称这种造型美的规律引入到社会关系中,就形成了极具中国特色的传统造物的美学性格。卓瑞家具有限公司首席设计师邹伟华曾撰文分析官帽椅:“其搭脑、靠背板、座面、券口牙子以及踏腿档都处于一条中轴线上,其它各构件也都以这条中轴线为准,按水平方向对称。由于官帽椅的整体结构尊崇对称的原则,因此,它就能取得较好的视觉平衡和自身稳定,同时还增强使用者心理上的安全感。”
样式与人体需要的结合 张德祥总结,宋代奠定了明清家具的基本形制。整体文化思想儒家思想条理化,提倡存天理灭人欲,家具风格表现为冷峻、理智。体现在书画上,往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宋代是理的时代,归纳出很多规律。这时出现的著作,如《营造法式》等,都规定了某类家具的制作方式。这种直、硬的文化风格,此时在宋代传世画作中都可以发现,如宋徽宗赵佶所作的《听琴图》等。
张德祥指出,对于礼法追求与舒适度追求,二者结合最好的是晚明至清初时期。明式家具在视觉和手感方面非常舒服。到了明代中期,此时的家具已经形成成熟风格,为舒适、优雅,略带小家碧玉,自歌自唱,精致细雅,开始照顾到人的舒适追求。同时增加了一些尺度要求,强调样式与人体需要的结合。
这其中,最典型的坐具样式要数明代的官帽椅。如椅子的椅背大多与人的脊背高度相等,尤其是后背板,做成曲线形,是根据人体脊背的自然曲线设计的。前腿下截之间设踏脚板,缓解了活动度的不足。座面大部分设有或竹、或藤、或棕编织而成的软性座屉,在承受压力时藤屉自然下垂,为人体提供舒适的休息姿态。但是随着儒家文化的延续,还是照顾了礼制顺序的。官帽椅的靠背板与座面多呈直角关系,人只能正襟端坐。
张德祥曾指出,清朝版图辽阔,为多民族国家,统治者注重皇权的尊严和礼仪性。这时家具往往出现老虎、狮子等装饰花纹,看起来“有点吓人”,体现华丽、雄阔的气势。
清代坐具最具代表性的要数太师椅,清式太师椅实际上也就是扶手椅,体形硕大、做工繁复,一般成对陈设于厅堂正中或比较雅致、庄重的场合。清式太师椅普遍采用靠背与扶手上下垂直的形式,明式扶手椅中按人体自然曲率设计靠背、扶手的做法已很少见,样子庄重严谨,用料厚重,宽大夸张,装饰繁缛,彰显了主人的身份及地位。清代太师椅深受当时的官员和大户人家的喜爱,成为当时椅子的主要造型。
到了清朝末期,西方船坚炮利打开了东方大门,随着西学东进,西方的“人本思想”也影响了中国家具样式,这时的坐具出现了坐倾角和背倾角,曲线扶手、柔软的坐面、倾斜的桌子边缘等,这些都照顾到人使用的方便、手感舒适度和视觉上的亲和。例如,原来明清桌面边缘设有冰盘沿儿和拦水线,为了保护桌上物品不往下滚动,同时保护服装不受损污,这都体现了东方传统对“物”的重视,但是这会硌痛使用者手臂;清末的桌沿儿与冰盘沿儿方向完全相反,而且与胳膊构成一定角度,让人体很舒服。
在此时期,以海派家具和广作家具为代表。此类家具为了追求方便实用、平民化,在原有的符号、材料、工艺的基础上,都学习西方家具对人本精神的追求,到民国时期到达鼎盛,张德祥评价为“中国古代家具的最后一抹余晖”。
坐具趣史 古代的“凳”专指蹬具 据故宫博物院研究员胡德生在《明清椅凳的种类》一文考据,古代的“凳”字,最初并不指坐具,而是专指蹬具。把无靠背坐具称为凳子是后来之事,汉刘熙《释名、释床帐》说:“榻凳施于大床之前,小榻之上,所以登床也”。显然是一种上床的用具,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见的脚踏,又称脚凳。脚凳常和宝座、大椅、床榻组合使用。除蹬以上床或就坐外,还有搭脚的作用。一般宝座或大椅坐面较高,超过人的小腿高度,坐在椅上两脚必然悬空,如设置脚凳,将腿足置于脚凳上,可以达到舒适目的。
据宣明典居总经理傅军民介绍,足踏使足和地保持一定距离,不仅能保持足底干净,并能起到一定的防潮作用。在罗汉床等家具前设立足踏,显得比较正式,并象征着尊贵性和权威性。蒋和森在《风萧萧》里曾这样描绘道:“(贵人)只是漫不经心地往铺着锦茵的大榻上一坐,随即一伸腿,把双脚搁在一个做工细巧的红木雕花足踏上。”足踏的意义已经超越自身的实际功用,更多反映出慵懒闲散、惬意的贵族生活气息,成为身份与权力的象征。
居然之家红木大会堂的工作人员介绍,有的家具足踏和本体一起出现,如可折叠的交椅,还有的把足承的功能转换到椅子前牚上,将椅座的前牚放低加宽,这样仍然具有足踏的功能。而在现代红木坐具中如罗汉床等,脚踏并不是必备配套产品了。脚踏的形式,也影响了现代家具形式和功能,如沙发前铺设地毯,也起到了足踏的某种功能。
太师椅的由来 胡德生在《古代的椅和凳》一文中考据,太师椅出现在宋代,其形制就是在交椅的椅圈上加一个荷叶形托首,属于交椅的一种,后来人们把交椅都称作太师椅显然是不对的。太师椅的由来与秦桧有关。宋张端义《贵耳集》说“今之交椅、古之胡床也,自来只有栲栳式,宰执侍从皆用之。因秦师垣在国忌所偃仰,片时坠巾。京尹吴渊奉承时相、出意选制荷叶托首四十柄,载赴国忌所,遗匠者倾刻添上。凡宰执侍从皆有之,遂号太师样。”“秦师垣”即当时任太师的秦桧。
业内声音 新中式家具可以在材料上突破 傅军民,北京宣明典居古典家具厂总经理
坐具不仅是一种日常用品,其出现场合、象征符号的不同,反映了使用者的社会地位与社会等级关系。而现代消费者欣赏坐具家具时,会更多从审美角度和实用角度去考虑。根据现代人的生活需要,也出现了一些新形式的坐具家具如沙发等。
坐具是给人坐的,当然要讲究工艺或形制的创新,但是我反对因为创新而创新,即把随便一种新形式就当作创新。我见过有的红木家具厂家,按照青铜器造型或如意造型制造出一种器物来,以为自己创造了新形式,而实际没有文化融合,脱离了审美基础,让人不知所云。形制元素的综合不是初级合并,要具有远观性,文化是多元的,要有机地结合到一起。红木企业要充分理解传统文化,将外形设计和利益结合好,否则将被社会抛弃。
在坐具方面的创新其实很有难度,最直接的矛盾是硬的家具材质怎么和现代人追求柔软舒适的要求结合起来,很多企业的做法是在坐面上放海绵垫或棕垫,这些看起来很生硬。我个人认为,新中式家具可以在材料上有所突破。宣明典居年底将推出一套申请专利的新中式家具,也是我们在解决这个问题上的探索。
名词解释 宝座:是皇宫中特制的大椅,造型结构仿床榻做法。在皇宫和皇家园林、行宫里陈设,为皇帝和后妃们专用。
交椅:即汉末北方传入的胡床,形制为前后两腿交叉,交接点做轴,上横梁穿绳代坐。外出时亦可携带,宋元明清,皇室成员和富户人家外出巡游、狩猎都携带交椅。
圈椅:由交椅演变而来。交椅的椅圈自搭脑部位伸向两侧,然后又向前顺势而下,尽端形成扶手,人在就坐时,两手、两肘、两臂一并得到支撑,很舒适,故颇受人喜爱,逐渐发展为专在室内使用的坐椅。在厅堂陈设及使用中大多成对,单独使用的不多。
官帽椅:又分南官帽椅和四出头式官帽椅。南官帽椅的造型特点是在椅背立柱与搭脑的衔接处做出软圆角。四出头式官帽椅椅背搭脑和扶手的拐角处在通过立柱后继续向前探出,尽端微向外撤,并削出光润的圆头。
玫瑰式椅:实际上是南官帽椅的一种。它的椅背通常低于其它各式椅子,和扶手的高度相差无几。背靠窗台平设数椅不至高出窗台,配合桌案陈设时又不高过桌面。
靠背椅:只有后背而无扶手的椅子。分为一统碑式和灯挂式两种。
以上内容选自胡德生的《古代的椅和凳》一文。
采写/新京报记者 冯静 摄影/新京报记者 王远征 (来源:新京报)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