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初秋的甘南尕海湿地。近年来,尕海自然保护区实施筑坝蓄水、围栏育草、禁牧等一系列措施,尕海湿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新华网 张改萍
新华网兰州9月20日电(张改萍)尕海湿地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海拔3430-4300米,1982年被评为省级候鸟自然保护区,1998年尕海湖与则岔石林一起被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它特有的泥炭资源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储水、供水,特别是储存碳汇方面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
走进尕海湿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碧波万顷的尕海湖面,还有在牧场上悠闲的咀嚼着牧草的羊群、牛群和马群。尕海湿地保护站站长田瑞春介绍说,“尕海湖面辽阔,水草茂密,每年三月和十一月会有许多珍稀的鸟类在这里栖息和繁殖。”
然而,20年前尕海湖几近干涸,了无鸟迹。上世纪末,由于人口的不断增加和过度放牧,尕海湖曾在1995、1997、2000年三次出现干涸。其中,2000年是最严重的一次干涸,当时湖区成为一个硕大的沙坑,干涸持续了2个多月之久,人畜饮水都成了问题。
近10年多来,碌曲县政府和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通过筑坝引水、围栏育草、禁牧等一系列有效措施,使湖区生态有了明显改善,实现了尕海湿地恢复性增长。来自甘肃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资料显示:尕海湿地的湖区面积已由上世纪90年代初的480公顷增加到目前的2170公顷,湿地面积达到1.2万多公顷,蓄洪和调节气候的能力大大增强。
“鸟类活动是一个区域的生态晴雨表。”采访中,田瑞春向记者提供了一份近年来尕海保护站的鸟类活动观测数据:2005年尕海湖观测到水鸟还只有50余种,共5000余只,而今年前来尕海湿地栖息繁殖的鸟类达到95种,数量已超过2万4千只。
田瑞春还告诉记者,“国家级保护动物黑鹳的数量由2004年的不足10只逐渐增加到2011年的420多只,黑颈鹤也超过了100只,每年前来栖息和繁殖的鸟类达到2万8千只以上。
尕海湿地的生态能在短时间内改善,离不开湿地保护站58名员工的努力,也离不开当地群众的支持。西合道就是其中一名自愿加入护鸟行动的藏区牧民。
西合道,今年61岁,碌曲县尕海乡秀哇村牧民,从小在尕海湖边放牧。1985年,他义务承担起了保护水鸟的责任,一干就是20多年。2009年,他荣获“斯巴鲁”生态保护奖。
记者见到西合道时,发现他有些跛脚。据说是春节期间骑摩托时不小心摔了一跤,扭伤了脚。但即使是跛了脚,西合道也每天都要一瘸一拐地到尕海湖边转转,巡视一番。“来尕海湿地内的天鹅湖越冬的天鹅在逐年增多”,西合道高兴地对记者说。
“每年的3月中旬观鸟最为壮观,那时成千上万的鸟儿迁来、飞去。欢迎你们那时再来尕海湿地看看。”临别时,西合道老人盛情地向大家发出邀请。
图为初秋的尕海湿地。新华网 张改萍
图为尕海湿地保护站站长田瑞春。新华网 张改萍
为碌曲县尕海乡秀哇村牧民西合道(右一)介绍湿地保护。新华网 张改萍
为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景。新华网 张改萍
为初秋的甘南尕海湿地。近年来,尕海自然保护区实施筑坝蓄水、围栏育草、禁牧等一系列措施,尕海湿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新华网 张改萍
为初秋的甘南尕海湿地。近年来,尕海自然保护区实施筑坝蓄水、围栏育草、禁牧等一系列措施,尕海湿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新华网 张改萍
为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景。新华网 张改萍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