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剧《猫》剧照
音乐剧《剧院魅影》剧照
音乐剧《妈妈咪呀》剧照
音乐剧《悲惨世界》剧照
金复载
在我这二十年的音乐剧之旅中,《猫》始终是一个话题:关于《猫》中歌曲的唱法问题,关于《猫》中舞蹈的风格问题,关于《猫》的制作问题,甚至《猫》是不是一个"剧"的问题。 2003年上海大剧院上演了引进的原版音乐剧《猫》以后,这样的讨论更广泛起来。《猫》早已成为音乐剧的代表性剧目之一。继《妈妈咪呀》之后,《猫》也翻译成中文版,在上海这个国内最具有音乐剧人气的城市上演。从业内推向广大受众,进行了一次把音乐剧作为文化产品推向市场的有益尝试。
在欣赏和惊叹《猫》的艺术成就时,作为一个音乐剧的从业人士,我从中学习到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市场化的经营方式:英美音乐剧是用商业性的公司模式,而不是像歌剧院、交响乐团那样的剧院模式来运作的;英美音乐剧是在一个剧场里常驻久演的,而不是蜻蜓点水,游码头式的巡演,《猫》等著名音乐剧的世界巡演,是在该剧成功后的再一次占领世界市场;英美音乐剧是要有一个制作人为首的行政班子,从创作、制作、宣传、运营、统筹合力构成整个剧组的工作,而不是部门割裂,计划不周,流程不畅的管理状态。它们的这些经营特点在我国以往的音乐剧行内是远远做得不够的。现在通过《妈妈咪呀》和《猫》的制作和经营,已经在这方面开了个好头。
音乐剧在英美以外国家的发展,总的说来无非是引进和原创两种方式。在亚洲,这两种方式在不同国家里都有很好的发展。在日本,以四季音乐剧剧团为代表的是走一条引进路线。把英美的音乐剧翻译成日文,用日语演出,其他方面努力做到原版原味。这样他们走了半个多世纪,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其他国家也有相似的做法,但还不成规模。另一种走原创路线的国家代表是韩国,原创从创作到制作,都已经很成熟了。制作的音乐剧大都是中小型的。在首尔和大邱等地,每年都有汇演式的音乐剧节,上演各种原创音乐剧。并走出国门,进行国际巡演。
我国的音乐剧发展近三十年来做了不少的工作,也引进,当然更多的是原创。但由于种种原因都没有形成规模。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大的方面说,我国是一个大国,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各地都很不平衡。不像日本和韩国,国土面积较小,商品经济的发展有较长的历史,在文化的认同上各地也比较统一。而音乐剧作为一种文化产品,在他们那里的发展和在我国的发展当然会呈现不同的情况。现在“亚洲联创”的做法,基本上是日本的模式,他们选中上海、北京、广州那样的大城市上演中文版音乐剧的原因,也就是因为这些地方的经济和文化发展相对平衡,有做文化产品的市场。
以此为第一浪,慢慢推向全国各地,目前已有了不错的业绩。在开发我国的原创音乐剧事业上,结合日本的模式和韩国的模式,以期创造出一个崭新的中国模式,那或将标志着我国音乐剧真正繁荣时代的来到。 (来源:解放日报)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