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守株待兔 改革让粤剧院焕发生机
新华网广州9月24日电(记者 黄浩苑)27日启程赴加拿大演5场,随后赴印度尼西亚连演1个月……应接不暇的订单把广州粤剧院的档期排得满满当当,可这在粤剧院转企改制前是不敢想象的。
“过去我们是守株待兔,拿着财政钱、捧着金饭碗,不愁经费来源、不计排戏成本,也不忧演员报酬。排戏用的是"拿奖思维",拿奖就是剧团的唯一目的,因此一年也就是春节和中秋两个档期会出演二十几场。可上个月并不是粤剧的旺季,我们就演出了二十几场。”广州粤剧院有限公司董事长余勇说。
为了盘活粤剧,让粤剧更好地走向市场,2009年6月,广州粤剧院有限公司正式转企改制走向市场。3年来,广州粤剧院有限公司推出一系列文化体制改革措施,包括核销事业编制、注销事业法人,剥离各原属事业单位优质资产组建公司,转制为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市场化运作等,从国家统包统管、“等靠要”的事业单位转身成为市场化、精品化、品牌化的演艺企业。
历经将近3年的打造,广州粤剧院无论是在自身的经营盘活,还是促进群众对传统粤剧的认知上,已经形成一个全新的模式。其中,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粤剧剧目。《刑场上的婚礼》是广州粤剧院转企改制后的第一个大型剧目,不到3年,该剧已演出260多场,演出收入800多万元,并代表粤剧参加了第9届中国艺术节,获得“文华大奖特别奖”。
余勇说,改制给粤剧院带来的深刻变化体现在市场开拓及人才培养上,改制后的粤剧院主动向市场出击,利用与基金会合作、与旅游市场合作等方式,从各方面推广粤剧。“粤剧院成功将红色经典剧目搬上了澳门的舞台,在粤港澳观众习惯了"才子佳人"的传统剧目下,上演红色经典剧目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和创新,结果门票不仅一售而空,而且观众极少中途离场,市场反响十分热烈。”余勇说。
由于改制打破了人才流动的瓶颈,薪酬待遇也实现了同工同酬,这大大激发了青年演员的活力。目前,公司40岁以下的青年演员占演员总人数的80%以上。余勇说,为了加大对青年演员的培养,公司尽可能为青年演员多提供排练演出机会。改制以来,公司每年每个团都分别为青年演员排练6个剧目、20个折子戏,让青年演员有更多的机会崭露头角。这一举措也有利于粤剧推陈出新,从创作思路、演出技艺、市场开拓上发挥年轻人的特长,将粤剧这一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传承和弘扬。
作者:黄浩苑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