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在八山发力 如何破解三农
2012年09月24日09:22
来源:国家林业局
中国绿色时报9月21日报道(记者 陈永生 王海涛 通讯员 魏远峰 闯丽巍
)30万人口,20万林农;人均耕地1.2亩,人均林地16亩。这是本溪的现状。
八山一水一分田,这是本溪的地貌。
本溪县林业局局长王兴说:“不在八山发力,政府如何破解三农问题?”
2011年,全县农民人均涉林收入超过6400元,占农民人均年收入的62%。7年前,这一比例仅为40%。
转变,来自林改。
攒下来的财富,惊人!
林改分山到户,可收益从哪儿来?
林木收益,少说也要40年;林下种药材呢?少则3年多则15年;种山野菜呢?当年发展次年收益。
就是它!长中短结合,搞立体经营。
2011年,本溪县实现林业产值62.7亿元,比2005年改革前增长3.3倍。当年,农民人均涉林收入6400元,占农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为62%。
这是拿到手的钱,比起林改后攒下的资源家底儿,简直不值一提。
目前,全县已发展林下中药材76万亩、绿色无公害山野菜50.4万亩、果材兼用林108万亩,还有森林旅游总面积20多万亩。这其中,光林下参就有57.4万亩。
都是不砍树的致富模式。
这些年年生钱的资源,分摊给20万林农,“人均”的份量让人动心。
在本溪,林农年收入超过10万元的有5000多户、百万元以上的有100多户,山上储藏价值超亿元的有10多户,还出现了一批百万元村。
有测算显示,全县林下参储量价值均分给每个林农,人均将近15万元。
走过来的艰辛,值得!
本溪发展林下经济,涌现了一批典型。王鑫、张贵武是其中的两位。
王鑫是红松种植专业合作社、林木信息咨询服务中心理事长。服务中心设在县城,提供林木购销、林地流转、种苗供求信息,以及红松栽植和嫁接、山野菜套种和反季节培育技术。
技术全是王鑫自己摸索出来的,教给别人,她不心疼,“全免费,不要钱”。
王鑫2000年开始承包造林,面积超过3000亩,其中有1200亩红松已经结塔。她还有32亩苗圃,每年能产20万株红松苗,而现在的红松苗已卖到8元一株。
身边的榜样最有说服力。王鑫的红松合作社已有300多个社员,带动上万人次,远在铁岭、开原的林农都来取经。
相比王鑫,张贵武的创业像是“玩”出来的。
张贵武,本溪天龙古洞风景名胜区、本溪核桃木雕民族工艺品厂董事长,还是本溪电视台记者。
2000年,他的天龙古洞风景区对外开放,因为不想员工半年闲着没事,想到了依靠满族传统工艺,用当地出产的山核桃做葫芦。
张贵武的创业经历充满创意味道。
2004年3月,首届奥运经济推介会,他送上了高2008毫米的宝葫芦,成了奥运第一礼。
2007年香港回归10周年,他用山核桃做成梅花鹿送给香港特首。
广告效应是巨大的。张贵武说:“我是送大的卖小的。”
如今,他的工艺品厂已能生产核桃工艺品十几个系列、200多个品种,产品远销国内外。工厂年消耗山核桃200吨,因为有销路,当地以前0.6元一公斤的山核桃,现在卖到了5元。他的合作社吸收了110户社员。
张贵武的工厂成了全市十大文化企业之一,也是市级创业孵化基地,产品成了市政府特供礼品。他说:“我这是把废弃物变成财富。有一天,我会给小厂下订单。”
产业局的野心,期待!
本溪林农正在快速走向联合,全县已组建农民林业合作组织120个、各类专业协会44个,农民经纪人队伍有1200人。
林农发展林业产业,往往面临资金、信息、技术等多方面的难题,本溪县政府和林业主管部门各有扶持,典型引路、成立合作组织都在其列。此外,林下经济项目年补贴金额超过1200万元,累计建成百亩以上各类示范园和标准园900个、综合示范小区39个。通过编制方案使每个村都有一项以上林地经济项目,建成综合服务中心并将服务重心延伸到乡镇,选聘13名乡镇林业技术员、80多名村级林业技术员,编制村级森林经营方案为林地经济松梆……不一而足。
继“五个一工程”之后,“一县一业”是本溪新的追求。
2011年11月15日,本溪县编委批复成立正科级的林业产业发展局,配齐全额拨款事业编制15人,专门抓林业产业发展,主推“一县一业”。
按照规划,“一县一业”将全力打造4511工程,即到2015年发展地道药材种植保护基地面积400万亩;形成由50家龙头企业组成的以中药材深加工为主的产业集聚区1处,实现固定资产投资20亿元;建成东北最大的中药材批发市场1个,年交易额30亿元以上;到2015年深加工能力达到10万吨,地道中药材产业年实现产值120亿元,使本溪县成为国内有名的药材产业基地。
400万亩基地,20万林农,人均就有20亩!
这是资源层面,产业发展局正在做的工作则是基地园式化经营、园区项目化管理,更有依托基地招商引资,引进深加工生产线,委托营销公司推广品牌。资源优势,要变成产业集群、发展优势。
今年,产业发展局重点规划和新建了10400亩的高官红松产业示范园区、1228亩的连山关刺五加中药材种植示范园区、10000亩的林下参种植示范园区。
仅以高官红松产业示范园区为例。项目以镇政府名义推动,镇政府出资500万元,红松下套栽刺五加、刺嫩芽,实施立体开发。百姓出地、政府出钱、产业局监工、林场出技术,3年后交给百姓,收益由林农、村集体、镇政府按6:2:2分成。
产业发展局局长赵玉福说:“所有苗木全部无偿提供,抚育也搞项目化。农民纷纷主动来找。”
县委、县政府对此高度重视。赵玉福说:“分管县长总问,"你那块缺钱不"?连山关刺五加基地,我半年去了3次,分管县长去了4次。”
如今,连山关刺五加营销方案已经做完,刺五加、五味子、红松籽申请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有序推进,引进河北安国客商经营中药材批发市场的谈判已经完成,引进的中药材提取生产线也已经开工。他们甚至还要出版《辽宁中药材与养生杂志》。
今年,产业发展局在连山关做了两户试验,在农民庭院中栽植刺五加,看生长的产品药效如何。未来,我们习惯的林地经济,将在本溪拓展到林地、农田和庭院。
“这些都搞起来,你才知道什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赵玉福信心满满。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