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大漠”成绿洲
本报记者 田甜
岳阳临湘市没有戈壁,却有一片大漠。
这片“江南大漠”并非天然而成,而是建设的历史烙印,是由临湘市桃林铅锌矿(简称“桃矿”)半个多世纪开发留下的矿砂堆积而成。
如今,通过尾矿库治理,这片“江南大漠”已经变成了绿洲。
多年采矿,积砂成漠
廖嗲从桃矿建成就在这里工作,他给记者讲述了桃矿渔潭尾矿库的历史。
桃矿是国家“二五”计划时期重点矿产开发项目。1958年,桃矿扎营临湘市忠防镇汀家畈,开采铅锌矿石。每日百吨的尾砂,经洗矿管道输送到山丘间的渔潭尾矿库。年复一年,山丘沟壑不断被尾砂填埋起来,人们一层一层地加高尾矿库大坝,就这样,形成了几十米深的砂堆。矿砂充满山丘沟壑之中,绵延数公里,成为迄今为止最大的人工沙漠,素有“江南大漠”之称。
桃矿在上个世纪80年代达到鼎盛时期,那时桃矿资源充足,开采难度和成本较小,经济效益很好。但随着矿区矿石品位下降,开采难度增加,经济效益也在下降。2000年后,矿区的生产活动实际上已经停滞。2002年12月5日,桃矿正式宣布破产。
渔潭尾矿库和桃矿的命运一样,从1958年投入使用到2000年停止使用。在这40多个春秋中,堆存的尾矿达到4450万立方米,成为全省库容最大、堆积尾矿最多、厚度最高、超储问题最严重、防洪压力最大的尾矿库。作为全国第一个尾矿库整治示范工程,2010年,渔潭尾矿库闭库治理项目全面启动。
固砂稳坝,固若金汤
记者驱车前往桃矿渔潭尾矿库,看到的是如防洪大堤一般的坝体,绵延数里。
周俊是桃矿街道办事处的工委委员,负责尾矿库整治工程。每天他都会来到尾矿库上,检查坝体安全情况。
“整治之前,坝体就是用土堆砌起来,安全隐患很大。尾矿库周围也是一片荒凉,群众怨声载道。”周俊介绍,为了防止尾砂造成山体滑坡,改造工程重点对坝体进行了加固。坝体分上中下三层进行了加固。下层先用卵石铺平,然后盖上土工布,再堆上卵石,再堆大石块,达上10米厚。中层和下层采用同样的加固方法,但是中层承受压力小,石块厚度会略薄一些。下层承受的压力最小,所以采用先堆土,再种草皮的加固方法。
植树造林,绿满“大漠”
驱车继续上行,来到尾矿库之中,映入眼帘的是满眼的绿色。一片片的松树已经成林,还有一些刚种没多久的小树苗也挺直着腰杆。
“原来尾矿库里总是尘土飞扬、水冲沙压、到处塌陷。现在我们通过滩面整治,在尾砂上覆土,然后种上国外松等保土能力强的植物,用于防风固砂。经过多年的植树造林,现在,千余亩的滩面已经都覆盖上了绿色植被。”周俊说。
他告诉记者,90年代,尾矿库的坝体曾经发生过两次管涌。当时,附近的老百姓全部紧急撤离。虽然最后总算有惊无险,可是每次下大雨,他们和老百姓都心惊胆战,生怕再发生危险。而如今,通过改造之后,尾矿库的坝体上科学设计了排洪系统,及时通过明渠、隧道把积水排到库外,有效防止了下雨时发生危险。
“原来一下雨,库里都要积1米多深的水。现在,不管下多大的雨,积水最多也就只能打湿鞋面了。”周俊笑着说。
旅游开发,变废为宝
尾矿库的中心地区,保留了一块3000余亩的砂地,并没有进行覆土处理,而是用于开发旅游。
放眼望去,一望无垠的银白色沙滩,几个鲜红色的现代风格的人形雕塑,在阳光下显得格外耀眼。每日清晨和傍晚,沙滩在阳光照射下,银光闪闪,因此得名“银沙滩”。
汽车音乐节、帐篷音乐啤酒节……如今,“银沙滩”以其独特景观,吸引着人们的目光,成为举行各种盛会的地方。
“这里可以玩沙滩摩托、沙滩冲浪、骑马、露营。一到周末,银沙滩上满是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热闹极了。”当地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成立了旅游公司,将充分挖掘银沙滩的景观优势,把这片废弃的尾矿库,变成旅游胜地。 (来源:湖南日报)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