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专家走进中学名校开设校本选修课
中学选修课搬进自然保护区
在刚刚过去的暑假,北京市中关村中学部分学生来到位于广西崇左白头叶猴自然保护区,了解白头叶猴的受保护情况。为了看到白头叶猴,高一学生李亦凡特意起了个大早,亲手拍到了白头叶猴跳跃时的优美姿态。“有同学提出一个问题:白头叶猴的尾巴长度是否与寿命有关,老师说目前还没有得出研究结论,将来需要我们去探寻答案”。
这是中关村中学与中科院动物所共同在高一年级开设的“动物多样性与保护”高端校本选修课程的一部分。记者近日了解到,该校提出“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教育目标,并制定了一套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特色课程板块,不仅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科学技术知识,而且更重视引导学生认识“科学素养”附加值,正确认识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树立正确的发展观、价值观、科学观、伦理观乃至人生观,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
据了解,在初步确立的“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校本课程整体框架的基础上,中关村中学进一步征求了学生和专家的意见,拟定了第一批课程。目前主要采用“1+1”(一名校外专家+一名本校教师)的模式,初步编写出课程纲要,并进行试教,听取学生反馈意见,进行阶段性课程评价,鼓励教师不断地提高课程的教学水平。
记者了解到,该校不仅开设了“动物多样性”课程,还与中科院微生物所合作,根据高新科技的发展前沿领域共同开设“白色生物技术与我们的未来生活”课程;与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合作,根据科学发展史的线索来共同开设“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科学事件” 课程等四门高端校本选修课程。
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中关村中学得出了一些值得重视的经验。比如,获得教学目标的重要前提是教师对科学素养教育思想的把握;在课程内容的重组方面,要充分注意把基础性知识与现代性知识有机地结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把拓展性课型与研究性课型给以整合,并注意教学评价的导向作用;关于学校课程的教材形态也应该多样化。此外,“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教师不断学习、研究和总结,不断收集、补充和生成课程内容,逐渐把课程设计、编制好。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成果也是新的课程资源,可以吸纳到课程内容之中。
中关村中学具有得天独厚的科技教育地域资源优势。地处中关村腹地的该校与中科院众多研究所为邻,联手开展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多年,科技教育已发展成为中关村中学突出的办学特色之一。2011年,中关村中学被列入国家级高中特色发展试验项目学校,基于地域优势,该校把特色发展定位于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借助有特色的教育平台,促进学生健康、全面、有个性地发展。校长邢筱萍表示,中关村中学在此次课程改革中,进一步依托和发挥中关村地区中科院的教育资源优势,构建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校本特色课程板块,从而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需要,实现中关村中学的办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促进学校的特色发展。(记者 王斌)
作者:王斌 (来源:北京晨报)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