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 晴
车出西宁市,沿着范长江当年进入西宁的道路,采访组向70公里外的乐都县驶去。
正值高原秋重时节。湟水两岸树影婆娑,绿意葳蕤的景象早已不再,一排排整齐的杨柳树冠微微泛黄,树隙间闪过的玉米地里,秆粗穗壮的玉米,正待收割。高原一派丰收的景象。这样的情景,七十多年前也打动过范长江,他在《中国的西北角》一书中如是写道:“两岸土地之肥沃,田园之优美,远在庄浪河流域之上。沿路杨柳夹道,果园苗圃相连,村落整齐,人口稠密。”这里是青海农业最发达的地区。
上高速公路不久,我们的目光便被公路边的一处热闹的景象所吸引。隔着树荫远远看去,北山脚下,十余个大红色的氢气球悬在半空。绿树丛中,华表等人造景观令人耳目一新,事后我们才知道,这一天是北山地质公园京韵风景区开园的日子。
总面积43.1公顷的北山地质公园京韵风景区,是西宁市委、市政府2010年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公园建好后,西宁市民又多了一个休闲度假的好去处,河湟谷地又多了一道醉人的景观。
车愈行愈远,小峡就在眼前。小峡是西宁的门户,当年范长江途经小峡时,因为车辆出现故障,曾饱受行脚之苦。小峡与大峡相连,两道峡谷内有着同样的地貌:峰峦高耸,危岩峥嵘,河水湍急,地势险要。范长江在《中国的西北角》一书中曾对此地作出如下描述:“狭长水急,军事易守难攻。”
如今,两道峡谷早已是“天堑变通途”,高速公路穿峡而过,青藏公路的高架桥巍然高耸,而沿山而建的一级公路,更是平坦如砥。上高速公路,乘车穿越峡谷不过十几分钟。
穿过两峡,乐都即在眼前。许是因为海拔较低的原因,乐都的气温明显比西宁高出一些,许是因为这个原因,就连道路两侧的风景,也有了细微变化。在公路一侧,我们看到几处荷塘。虽然时令已是秋天,荷塘中的荷花凋零,可是那亭亭荷叶依旧翠色逼人。这几年,乐都县特色农业种植搞得红红火火,集观赏和经济效益为一体的莲藕种植,曾一度成为省内外媒体关注的焦点。科技的运用,让长在江南水乡的荷花,落户高原,这是乐都人创造的一个奇迹。
进入县城,我们明显感受到乐都作为青海海东重镇的繁荣。街道上商铺林立,车水马龙。在一栋栋高楼之间,乐都完整地保留了城隍庙、关帝牌坊等古建筑,这些古建筑,向每一个参观者,讲述着这片土地的繁华和凋零,兴盛和衰落。乐都县历史悠久。上世纪70年代乐都县柳湾村柳湾遗址的发现,将乐都的历史上溯到了四千多年前。历朝历代,乐都都是商业繁荣、人文荟萃之地。
街头的古迹引起了我们对乐都另一段历史的追溯。
乐都为南凉故地。两晋南北朝时期,鲜卑族秃发部在青海境内建立起封建割据政权——南凉国,都城便在乐都。建国后,南凉首领秃发乌孤逐步掌握了乐都、湟河、浇河三郡(今青海东部及东南部与甘肃接壤的地区),成为了当时最为显赫的地方政权。范长江在《中国的西北角》一书中这样写道:“乐都原名碾伯,东晋时为南凉秃发乌孤称王的都城。秃发一族,与吐谷浑同属辽东鲜卑族,皆自阴山之北迁至青海者,是为青海鲜卑族之来源。”足可见那时的人们,对这段历史的了解和关注。
南凉虽是少数民族政权,但它大量吸收汉族等人参政,让汉人传授技术,发展农、桑生产,更重要的是还采纳汉人建议设立学校,选拔人才。这种“南凉之学校,常延汉人为师”的教育方针,使得中原文化源源不断地传入青海,极大地促进了青海东部地区的生产和文化水平。
南凉古城遗址不能不看。时光的长河淘洗了大多历史的遗迹,如今南凉古城也只剩下乐都县委家属院后面的一段残墙。残墙黄土夯筑,虽然往日的风采早已不再,可是那段残墙,一抔黄土依旧在诉说着属于乐都的历史记忆,这记忆沧桑而厚重。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