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池渔民的守望与忧虑
2012年09月25日20:28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昆明9月25日电 题:滇池渔民的守望与忧虑
作者 马骞
昆明滇池畔,一排排闲置了三年的渔船已经生了锈,但是这几天它们全都被漆得崭新。得知要开湖,村里的老渔民们早早办了捕捞证。10多个50来岁的男子用足了力气推船入水后喘着粗气,但布满皱纹的脸上却洋溢着朴实的笑容。
25日一早,时隔三年之后,滇池湖面再一次开湖捕鱼。渔民黑喜梅背着不满一岁的孩子在滇池边卖鱼,不到半小时,丈夫捕捞的大鱼已经售完,而另一艘渔船刚靠岸,不到十分钟,鱼也被市民抢购一空。生活在滇池畔的渔民盼望这一天已经许久,然而说及仅15天的捕鱼期,渔民们的眼里却漫上一层茫然。
也许外人不会了解,世代居住在滇池畔“靠海吃海”的渔民究竟对滇池、对打渔有着一种怎样的感情。黑喜梅告诉记者,“好长时间才开始打渔,没有鱼打的时候就种田。”而渔民李冬河说,今年光织网就花了七八千元,“开湖期仅有15天,明年还不知道开不开,我们都是靠打渔为生的,不打渔就没事干了。”
今年的滇池开渔期为9月25日至10月10日,共15天,只相当于上一次开湖三分之一的时间。这不长不短的渔期让官渡区宝丰村的村民们有着自己的顾虑。“村里原来有200多户渔民,目前大多数都在种地,现在重新开湖,要交600元办捕捞证不说,还要重新修补渔船,怕到时候还得亏钱。算了,管它开不开湖,我还是继续种我的地吧。”
像老严一样有着顾虑的渔民不在少数。滇池附近一些村子的渔民坦言自己已习惯不打渔之后的生活。这些年来,村子外面通了路,加上政府补贴,许多村民的日子都好过了。打渔的生活模式随着时间的变化正慢慢淡化。相较而言,似乎只有一些念旧的老人,怀念这种不用出去打工,也不用种地的生活。
对于昆明及周边市民来说,三年未曾尝到的“滇池味”同样让人向往。一大早,滇池边的公路上,汽车已经排起了队。“老昆明人都习惯吃滇池鱼,好吃,平常买不到。”市民刘杰告诉记者。
刘杰回忆,过去滇池水面上渔船往来,沿岸以捕鱼为生的人不计其数,港口既是港口,又是市场,热闹非凡。“后来有了禁渔令,这种景象就很难见了。”
对于祖祖辈辈都是渔民的人来说,船划到哪里,家就安到哪里。但是,上世纪70年代,附近磷肥厂的污水流进了滇池,渔民作业区漂起了大片的死鱼。滇池水位下降,水质恶化,蓝藻暴发,鱼大量死亡,生态系统破坏非常严重。随着当地治理滇池力度的加大,配合滇池污染生物治理项目,当地通过向滇池大规模投放鲢鱼等滤食性鱼类,控制滇池内的蓝藻等浮游生物的生长,从而改善水质,后来便有了禁渔期。“禁是应该的,保护好了才有发展。”渔民们也都认识到了保护滇池的重要性。
据了解,在云南省九湖治理2011至2015年规划中,共设置治理保护项目295项,需投入资金552.74亿元。其中,滇池共设置规划项目101项,投入资金420.14亿元,占总资金的76%。滇管局渔政处副处长王勇称,经过3年封湖禁捕,滇池的生态环境得到很好的保护改善,渔业资源丰富了起来。
但滇池容量有限,如果不进行适当捕捞,就会适得其反,出现鱼群死亡、腐烂,造成水体污染。另一方面,滇池周边渔民要求开湖的呼声很大。“我们在咨询渔业专家,并进行周全考虑后,向相关部门提交了开湖的建议,最终得到批准。”
滇池是云南省最大的淡水湖,素有高原明珠之称。在实施滇池治理前,由于生态环境的变化,加之过度捕捞,使滇池中肉嫩味美的金线鱼等土著鱼种濒于灭绝。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